1982年  第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京津及其外围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探测
刘昌铨, 杨健
1982, 4(3): 217-226.
摘要:
近几年来,京津及其外围地区开展了地震测深工作。其目的主要是研究地震监视区和震源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用点测深方法观测宽角度反射波;莫霍界面反射波PM、壳内中间层PC反射波组,以及结晶基底首波Pg与莫霍界面折射波PN。选用水平均匀分层介质地壳结构模式,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速度随深度有较明显的成层分布规律,同时也说明该区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是存在的。
由中小地震的震级MLMS估算1970年通海地震前后其周围地区的剪应力值
陈培善1, 刘祖荫2, 阚荣举2, 秦嘉政2
1982, 4(3): 227-238.
摘要:
本文研究了震源破裂过程及体波和面波的传播特点,导出了三个用中小地震的震级MLMS估算剪应力值τ0的公式和一个估算震源尺度2a的公式: logτ0=1.5MLMS—0.68 ML=2logτ0+2log(2a)—0.06 MS=2logτ0+3log(2a)—0.77 log(2a)=MSML+0.71用这些公式可以比较容易地估算出τ0值和2a值。 通过上述公式估算的τ0值,研究了通海大震前后应力场的演变过程:大震前,通海附近的峨山显示出很高的应力值,达282巴。而其他地区0值都在100巴以下。大震发生后,破裂带中部0值都下降到100巴左右。在两端还有少数高应力值点,当几个5级多强余震发生后,应力值都降到100巴左右。
地震活动性图象
许绍燮, 沈佩文
1982, 4(3): 239-250.
摘要:
本文叙述了在中国,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观测到的一些地震活动性图象。高震级(M7.5)地震具有特定的间隔距离。华北近年7级地震分布成条块。强震前的临震地震活动具有相似性。特定地区的地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析其特征,表明这种相关现象不是一种传播过程;不能用“相关地震间具有直接的断层联系”来解释;而可能是大范围地层同时受力的结果。观测到大震前总有中小地震为其作前奏,并且大小地震间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上这些活动性图象,可用地层受力屈曲的机理给以解释。根据这种观点,可推算出一般地震的b值将取0.75,火山地震、水库地震以及某些震群的b值将取1.5,而沿断层分布的地震的b值将为0.5.这些数值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因而本文叙述的现象与分析结果,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利用视振幅比方差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
卓秀榕, 叶雯燕
1982, 4(3): 251-26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九个省及其沿海发生的16个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提出用纵、横波的视振幅比方差来判別地震序列类型,特别是判别前震序列的方法。 结果表明,对于视振幅比方差而言,前震序列小于0.25,震群序列在0.26—0.50之间,余震及完整的前—主—余震序列大于0.55,正常的地震活动与震群序列差不多。如果把所有的方差两两组合,相互之间进行F检验,则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之间,大部份都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类型的地震序列之间,大部份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得分法进行统计,其准确率在置信水平α=0.05时达85.8%,在α=0.10时达88.3%。
唐山地震前后自然电场的周期变化
赵玉林, 钱复业
1982, 4(3): 264-273.
摘要:
在唐山地震前两个月至主震后约半年的时段内,西集、宝坻、塘沽等三个地电观测台自然电场断续出现特定周期的变化:其周期为半月、一月及半年;其双振幅每公里达数十乃至一、二百毫伏(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6—20倍);电场呈线性极化,其方向大致平行台址附近断裂带的走向。若把这种变化同复杂的干扰区分开并与理论重力值对比,似与日、月起潮力有所联系。其中半月周期变化的极值点,还与震中周围两口废油井间歇自喷现象同时出现,表明电场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断裂带內地下液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关,故认为是一种过滤速度受起潮力调制的过滤电场.微小的起潮力只在主震前后一段时间内才引起这种过滤电势的变化。
井下电极观测地电阻率排除地面干扰的实验
苏鸾声, 王邦本, 夏良苗, 李验轩
1982, 4(3): 274-276.
摘要:
本文简单分析了山东省临沂台地电阻率“年变化”干扰的主要原因。着重介绍了该台井下电极观测地电阻率排除地面干扰的实验情况,以及与地面观测对比的结果.
北京市区小区域地震影响
周锡元1, 董津城2, 符圣聪1, 张在明2, 杨德林1, 唐海山2
1982, 4(3): 277-285.
摘要:
文中研究了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基岩运动的参数。众所周知,局部地质、地形和土质条件等许多因素对给定场地的地面运动特性都是有影响的。本文着重考虑了土层的特性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作为分析工作的基础,我们研究了北京地区典型土层的动力特性。为了分析市区各场地上的地震反应,我们将它分成面积大体相等的许多网格,对于每一网格都分析了相应土层柱状在指定输入运动下的地震反应,通过电子计算和绘图装置将结果用许多图件表示,从而给出了不同场地上地震反应谱和强震地面运动的地区分布。这些图件可用来作为制定土地利用和防震规划的参考。我们根据市区每一地点的计算反应谱和典型结构的平均周期确定了相应结构的地震系数,结果已绘成等值线,这些图件可作为典型结构的震害预测和抗震设计的参考。
场地地震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设施的影响
王钟琦, 赵树栋
1982, 4(3): 286-293.
摘要:
本文试图指出地震工程中尚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场地波动特性对工程设施震害的决定性作用,而这种波动特性又取决于地震区场地的地质地形条件。 文中列举了一些地面震害的特性类型,它们表明场地在地震中以特定的形式作整体波动,因而地面上的工程设施也就屈从于同样的形式而产生破坏。这种运动形式和特点并不能用现有的地面(质点)运动反应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和概括。因此,文章从波动场的概念和有关理论对列举的一些场地运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并对相应的抗震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确定土层地震最大反应的简化方法
符圣聪, 江静贝
1982, 4(3): 294-300.
摘要:
本文将水平土层简化为剪切型多自由度线性体系,根据对土层地震反应的振型迭加法所得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体系的传递函数。参考概率理论中有关求极值的办法,给出与功率谱密度相应的反应谱。同时,根据振型均方根的办法,给出土层的加速度、相对位移、剪应变和剪应力的最大反应值沿深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所提供的方法与精确法所得的结果有很好的吻合。
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数据处理方法
李福民
1982, 4(3): 301-307.
摘要:
本文用数值积分法,对RDZ1-12-66型自动触发电流计记录式强震仪的幅频响应失真进行校正。并采用高通数字滤波的方法,修正加速度图的零线.为此编制了计算机程序,绘制了修正后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计算了修正前后加速度图的傅氏谱。同时,对这些结果加以讨论。 修正后的加速度图,精确地表示了仪器基本频带在0.09HZ和25HZ之间的绝对地面加速度。
ZD-1型信号增强浅层勘探地震仪
李宝祥, 勾少仁, 倪大来, 田占丰
1982, 4(3): 308-315.
摘要:
本仪器用于探测地表以下几十米至数百米范围内的介质构造。通过对信号波形的迭加处理,达到改善信噪比的目的。 该仪器采用8位大规模集成单片A/D转换器,取样速度为5000,2000,1000和500样值/秒。內存尺寸为1024字×8位.机内设有延迟电路,合理选用可提高内存效能.信号记录采用模拟和数字编码两种方式.具有轻便、功耗低、量程范围大和时间精度高等特点.该仪器在野外试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
论烟囱的地震力
钱培风, 杨亚弟, 苏文藻, 李玉宝
1982, 4(3): 316-326.
摘要:
在文献[1]中我们根据砖烟囱的震害证明了水平地震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是竖向地震力在起主要作用。同时还阐述了砖烟囱出现多条裂缝的破坏机理。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烟囱出现斜缝、错位及破坏截面接近顶端等现象,计算其最大水平地震力及最小竖向地震力以证明上述观点.对出现的多条裂缝,也用计算数字来说明其破坏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