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9卷  第3期

重力,固体潮与地震
2004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的矩张量反演
许力生 蒋长胜 陈运泰 李春来 张天中
2007, 29(3): 229-239.
摘要:
通过首都圈地区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反演, 获得了2004年发生在该地区的51次中小地震的矩张量解, 由此确定了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 矩震级、 双力偶分量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的大小以及断层面参数和应力轴参数, 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评价.
地壳形变,运动与地震
旋转椭球面上的应变与转动张量表达
刘序俨1) 黄声明1) 梁全强2)
2007, 29(3): 240-249.
摘要:
以旋转椭球体面上某点为原点建立一个大地坐标单位活动坐标架. 通过平移, 使活动坐标架的原点与以椭球中心为原点的笛卡尔单位标架的原点相重合. 然后再通过两次标架旋转, 使活动坐标架与笛卡尔单位标架完全重合. 本文给出了使两个单位标架相重合的转换关系式, 以及该点位移在两个单位标架中的坐标转换式; 在此基础上, 考虑该点的位移及活动坐标架皆为该点大地坐标的函数, 经复杂推导, 分别给出了该点位移向量的微分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分量以及该点分别沿坐标曲线的弧微分表达式, 继而导出了该点的位移梯度矩阵; 最后推导出了椭球坐标系的应变张量与转动张量表达式, 并对转动张量的几何含义进行了较详细的解释, 且采用曲面理论对球面与椭球面的应变张量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
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ldquo;区域-时间-长度rdquo;算法中特征参数的估计及应用
荣代潞 李亚荣
2007, 29(3): 250-257.
摘要:
根据地震前震源及周围地区出现的空区的时空特征, 提出了一种估计ldquo;区域-时间-长度rdquo;算法中特征参数(特征距离和特征时间)的方法, 并介绍了2006年一些学者提出的用相关系数估计特征参数的方法. 用这两种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发生在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4次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估计特征参数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物理意义、 使用简单的方法, 对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4次中强震的应用都有较好的效果.
地电,电阻率,大气电场与地震
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胡久常1) 白登海2) 王薇华3) 林 镇1) 向小娟1) 王立风4)
2007, 29(3): 258-264.
摘要:
通过对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震中区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探测,发现震中区地壳深部存在一低阻体.该低阻体自约13 km以下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推测其为正在上升的地幔柱,并由此认为地幔柱的存在及其热物质的上涌,使上部地壳产生断裂和粘滑活动,是产生琼州7.5级大地震的重要原因. 这次大地震后断裂活动表现为以蠕滑为主.推测未来再发生同等强度大地震的危险性将大大降低.
地下流体,地球化学与地震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
石耀霖1) 曹建玲1) 马 丽2) 尹宝军2, 3, 4)
2007, 29(3): 265-273.
摘要: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 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 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 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 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 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 我们进行了有限单元法模型计算, 认为井水垂直振荡时搅动井水引起的弥散效应, 是造成同震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后续的热传导作用可以解释水温的复原过程. 今后如果在不同深度同时进行高精度井水温度观测可以检验该模型.
水库与地震
山东东营杜邦1井注水诱发破裂活动分析
李行船1) 郭 飚1) 曲国胜2) 刘启元1) 李顺成1) 陈九辉1) 李岩峰2) 谢晓峰2)
2007, 29(3): 274-284.
摘要:
2005年12月3日——2006年5月18日,中国地震局对山东东营杜邦1井(直井)进行了6个月的注水诱发地震监测. 对该井1 464~3 034 m, 即纵向跨度1 570 m的4个注水层段(沙三中、 沙三上顶部、沙三上底部、沙二段)11个注水作业过程进行了完整记录. 应用长短项平均和多台比较方法共获得地震事件记录5 090个, 最终获得定位事件274个. 监测期间记录到的事件信号能量都比较小, 没有ML0.5的震动信号. 从注水开始,事件的数量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在沙三上的中等胶结程度地层中, 震动破裂事件最为频繁. 破裂事件空间位置随时间从注水中心向外围扩展, 在不同的注水层段呈现出不同的方向性: 在低渗透储层段, 破裂事件的展布趋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在中高渗透层段, 震动事件更多地沿主渗流通道展布.
震害,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工程
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及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胥广银 高孟潭
2007, 29(3): 275-285.
摘要: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 一般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源(潜在震源)简化为点源或者是线源. 但对于较大震级的地震,仍然采用点源或线源模型来描述潜在震源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此,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本文提出了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并以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为例,探讨了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结果表明:①采用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模拟地震破裂面与地震动影响场的三维展布特征,尤其适用于较大震级地震的近场区域; ②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的大小、产状,对近震源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有明显的控制影响.
强余震和主震地面运动分布比较研究
吕晓健1, 2) 高孟潭1) 高战武2) 米素婷2)
2007, 29(3): 295-301.
摘要:
应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及近海发生的21次MSge;7地震序列的主震和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76.2%地震序列的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超过主震,其中50%多的强余震产生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在大范围内大幅度地超过主震. 本研究表明在强余震震中区附近,强余震往往会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强余震的影响场,才能为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安全、可靠的依据.
考虑流-固耦合梁式矩形渡槽横向地震响应研究
季日臣1, 2) 夏修身1) 陈尧隆2) 王 丽1)
2007, 29(3): 328-334.
摘要:
根据豪斯纳尔(Housner)理论, 建立了考虑槽内水体与渡槽槽身流-固耦合的横向地震响应计算模型,分析了槽身断面深宽比变化对渡槽结构抗震的影响,并对某大型渡槽进行了多工况地震时程响应计算. 结果表明,在地震波作用下,渡槽槽内大质量水体对渡槽的横向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 但水体的晃荡作用有明显的TLD效应. 若将水体视为刚体, 质量全部附加到槽体上,将严重地夸大水的地震惯性力作用,且在渡槽槽身断面选择时应考虑深宽比对墩身地震响应的影响, 以减小地震力.
地震活动性
复合地震源模拟强地面运动-以1679年三河-平谷Memssub8.0地震为例
刘博研 史保平 张 健
2007, 29(3): 302-313.
摘要:
利用复合震源模型和人工合成地震图的算法, 以1679年三河——平谷Ms8.0地震为例,计算了北京地区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 其结果可为今后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抗震提供一定的物理参数. 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区域背景, 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北纬39.3deg;~41.1deg;东经115.35deg;~117.55deg;所围限的北京范围进行了设定地震的仿真模拟,并合成了强地面运动. 通过分析影响强地面运动的几个关键因素,给出了北京地区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和速度分布特征,比较了合成强地面运动记录与通过衰减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 同时,还对复合震源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给出了充分的讨论.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所得的较为真实的强地面运动参数,即加速度、速度、位移和时程特征,可为北京地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救援设施的选址、以及金融及保险部门的风险性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震源及破裂过程
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的相关性及其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意义.
和雪松1) 李世愚1, 3) 潘 科2)张天中1) 王林瑛1) 许忠淮1) 蒋秀琴2) 宋绪友2) 陆其鹄1, 3) 何淑韻 1, 3)
2007, 29(3): 314-327.
摘要:
介绍了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等煤矿灾害及成因, 并通过若干煤矿瓦斯突出和矿山地震的同震现象,论述了这些灾害在动力过程中的内在关系.这些震例表明,在高瓦斯煤矿, 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存在密切的相关.认为较大矿震伴随瓦斯的低值延时响应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从矿震定位、震源机制、矿震成因、瓦斯突出条件等分析了矿震与瓦斯突出相关的机理. 进一步介绍了瓦斯流体对矿震的触发作用,尤其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在矿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矿震与构造地震在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讨论了上述结果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意义.
其它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6年12-2007年1月).
陈培善
2007, 29(3): 335-336.
摘要:
《地震学报》征稿简则
2007, 29(3): 337-33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