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琴1) 李世愚1) 郑治真2) 赵明3) 沈萍1). 1999: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地震学报, 21(1): 57-64.
引用本文: 刘万琴1) 李世愚1) 郑治真2) 赵明3) 沈萍1). 1999: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地震学报, 21(1): 57-64.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 摘要: 1993年5月15日19时,北京矿务局房山煤矿矿井下6号地震台附近,在4分多钟内相继发生3次破坏性矿震,最大一次震级为2.3级(M0=1.51011Nm).利用理论地震图分析得到,这3次矿震都是以倾向滑动为主,与在场人员目击到的高倾角煤层中大量煤块倾泻而下的现象一致.主震及其震前一系列事件的6号台近场记录与普通记录不同,不仅有高频振动,而且还有低频振动.用弹性波理论和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地震破裂成核理论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低频振动可能是亚临界扩展向前推进时激发的长周期波,它是不可恢复的形变;高频振动则是矿震事件,它是脆性破裂辐射的波场.根据M=2.3事件记录及其震前5.4s出现的前震记录中低频振动优势频率推测,主震发生时孕震断裂端部扩容区体积迅速增大.震前20多天直到主震发生期间,震源过程主要特点如下:亚临界扩展多次出现,在此期间孕震断裂端部扩容区体积变化不大.亚临界扩展时不仅激发产生长周期波,也常同时诱发小事件的发生,亚临界扩展优势方向与主震的滑动方向基本一致.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