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ht
陆远忠, 沈建文, 宋俊高
1982, 4(4): 327-336.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强震和中强震震例,指出通常所说的地震空区可分为两类。除了震前大范围、长时间、大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背景空区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震前较小范围、较短时间、较小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孕震空区.对这两类空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在孕震空区的后期,孕震空区边缘往往会发生一个或一组较为引人注目的地震,本文称之为逼近地震.文中初步归纳了逼近地震的某些特征与主震的关系,讨论了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孕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的成因机制。
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
黄玮琼, 金严, 胡荣盛
1982, 4(4): 337-349.
摘要:
本文研究了京津和川滇地区近距离地震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衰减及地震波尾波随时间衰减的特征.指出两个地区介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提出在作近震震级估算时各区应使用自己的起算函数R(△).另外讨论了近震震级估算的其他方面.
水力压裂法测定华北地下深部应力
陈家庚, 曹新玲, 李自强
1982, 4(4): 350-361.
摘要:
水力压裂技术是当前测定地下深部实地应力的重要方法,现首次尝试于我国。我们与油田部门配合,在运用水力压裂法增产石油的同时,在我国华北的大港、河间、丰南、黄骅、北镇、庆阳、潜江等地区进行了深度1000——4000米应力的实地测试,共取得62个深井数据。 本文论述了野外结果及有关计算。表明地下主应力值与深度呈线性关系,各地区亦有差别。本文同时讨论了破裂过程与破裂方向,以及应力随深度分布的一些特点等问题。
地震前地下水位的短期及临震变化异常
汪成民1, 张洪波2
1982, 4(4): 362-372.
摘要: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华北地区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
李钦祖, 靳雅敏, 于新昌
1982, 4(4): 380-388.
摘要: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30——42N,105——124E)自16世纪以来8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在这些大地震发生之前的若干年(绝大多数不超过20年),都表现出一个M4(3/4)地震在某一范围內相对较集中活动的区域,然后在该区中部或边缘发生大地震。 唐山7.8级地震前,随着大地震发生时间的逼近,Ms4.0地震的震中分布,在大范围活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逐步自外围向主震震中收缩,然后发生大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变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现象,对于研究震源性质、地震孕育过程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等,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强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谷继成1, 谢小碧2, 赵莉2
1982, 4(4): 389-394.
摘要:
本文是《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1期)的继续。文中分析了我国11个强震的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强余震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 1.强余震的平面分布。强余震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两端附近及主震震中附近。 2.强余震的空间迁移具有以下特征: (1)强余震的迁移范围与主震破裂长度相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2)其总的迁移范围及迁移方向与主震破裂方式有关。对单侧破裂的较大主震,强余震相对其震中呈单侧迁移;对双侧破裂的主震,其强余震相对其主震震中会呈现松弛振荡式迁移;对于双震型地震,强余震往往对第一个主震表现为单侧迁移,对于第二个主震表现为两头跳现象。 3.强余震的垂向分布:位于主破裂的断层面内,且在其前缘上。 本文从断裂力学和流变学角度,对上述观测事实进行了初步理论解释。
强余震活动的持续时间
傅征祥
1982, 4(4): 394-403.
摘要: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80年间,我国陆内华北和西南川滇地区九次7级以上和十二次6——6.9级浅源地震序列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T),以及有关问题。并给出一些经验性结果: (1)这些序列的△T长短差异较大,并和主震震级大小似乎无关。 (2)△T的长短和序列总体的余震频度衰减系数(p)的大小有关。对于p>1的序列,△T1的序列,△T>150天。并且强余震活动终止在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时间附近。 规律极其复杂,不免出现例外情况。
昆明地区重力固体潮观测的初步结果
唐伯雄1, 吴康森1, 张丽芬1, 刘克人2, 丁少兰2, 吴庆鹏3
1982, 4(4): 404-411.
摘要:
本文报道了昆明地区1975年4月12日至1979年2月28日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的结果几个主要日波(O1,K1)和半日波(M2,S2,N2)的振幅比例系数和位相差是: (O1)=1.1440.006 (O1)=——0.4度 (K1)=1.1170.003 (K1)=——0.2度(O1)——(K1)=0.027 (M2)=1.1350.002 (M2)=0.2度 (S2)=1.1360.005 (S2)=0.4度 (N2)=1.1500.014 (N2)=0.8度并给出振幅比例系数有可能随时间变化的例子。
大理石板中心受压至断裂时P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c
许昭永, 李忠富, 李佩林, 华培忠, 张万普
1982, 4(4): 412-421.
摘要:
本文叙述无水注入情况下,中心受压的大理石板(60060020毫米)破裂前,P波走时变化的实验结果。 路径穿过未来裂缝、靠近受压中心时,走吋上升一回降;不靠近受压中心则走时只上升。路径近于平行且靠近未来裂缝,走时一般不变。路径不穿过未来裂缝和受压中心,发射点附近形变小时,走时不变;发射点附近形变大时,走时一般下降。路径穿过受压中心吋,有些走时先上升后恢复再下降。有些则下降后回升。 这说明在岩石破裂前,破裂孕育区附近同时存在P波速正负异常区和正常区。 同时还观测到,P波速度负异常区随中心压力增加逐步扩大。 由裂缝一侧波源所得的正常区正好是由另一侧波源所得的负异常区。
数字化噪声对强震记录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谢礼立, 钱渠炕, 李沙白
1982, 4(4): 422-425.
摘要: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数字化噪声。分析表明:数字化噪声由数字化设备的系统误差和操作者的随机读数误差迭加而成,随机数字化误差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其振幅按高斯规律分布的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频谱组成中,长周期分量占明显的优势,因此将对二次积分加速度记录的位移曲线产生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机数字化噪声位移主要分布在周期大于25秒的频段,对加速度记录来说,分布在周期小于25秒的频段内,其随机噪声是相当小的(假定记录纸速为1厘米/秒)。因此,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可以除去数字化加速度记录中的大部份随机数字化噪声。 作为实例,对一个典型的强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滤波,给出了低噪声的加速度记录和由此算出的位移曲线,且和未经滤波的相应记录及其位移进行了比较。
评B.Epstein关于地震震级分布的统计模型/
马逢时
1982, 4(4): 426-433.
摘要:
本文指出 B.Epstein提出的地震震级分布函数G(y)=exp(——e-y),y0并不是Ⅰ型极大值分布函数,而是泊松指数型复合极值分布,这是因为G(y)在y=0处有跃度e-.当地震资料中有某一年无震时,Epstein方法就不适用了。为此,本文不但给出更一般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与台风导致的海洋波高分布的计算是相似的。此法对地震资料较少的地区将有明显的优越性。
测震系统频谱特性的分析与测定
赵松年
1982, 4(4): 434-438.
摘要:
如何精确地测定地震观测系统的频谱特性,是测震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所用的分段测量和计算的方法,不仅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而且还忽略了机(拾震器)——电(放大装置)接口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不能获得精确的幅频特性,也不能用实验直接得出相位特性。 本文通过傅里叶变换推导出计算与实测任何一种测震系统频谱特性的方法————TS方法,其中用三角波与阶跃函数作为测试信号。 如果对测试信号的动态响应已知,则所研究的系统频谱特性可立即求得。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768工程取得成果h
本刊记者
1982, 4(4): 434-43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