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鲜水河断裂带上两次强震之间的断层蠕滑及其传播特征的模型研究
张超, 过家元, 谢新生, 陈连旺
1986, 8(3): 229-239.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水准函数和基线函数,分析了形变介质位移场与地面各测线上不同点位间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定量关系.据此并应用弹性和粘弹性介质断层位错理论,研究了断层运动及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断裂带附近的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参照理论分析结果,并结合跨断层位移的实测资料,反推了1973年炉霍7.9级地震至1981年道孚6.9级地震期间,鲜水河断裂的运动方式、发展趋势及蠕动传播形式,应用试错法给出了有关参数.结果表明,炉霍地震后该断裂带以滑动角为-10的方式作压性反扭运动,其发展趋势呈负指数的衰减形式,滑动区间长度为70km,大致位于炉霍地震产生的地表裂隙带;在道孚地震前,该带东南段发生了断层反扭运动的传播,其平均速度约150m/d,传播方向由西北向东南,终止于道孚西北.参考地震与断层运动的某些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鲜水河断裂运动与炉霍、道孚地震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的断层运动体现了炉霍地震后断层的继承性持续滑动和道孚地震前以蠕动传播为主要标志的前兆活动.上述现象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前后断层运动的某种规律性.
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的研究
章杰, 臧绍先
1986, 8(3): 240-253.
摘要:
利用1965——1981年mb4.0的580个地震,研究了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地震主要在阿萨姆块体周围及凹向块体的断裂带上成带或成群分布;在缅甸北部大约由20N到26N存在倾斜地震带,其倾向由南到北逐渐由东转向南东东,其倾角由30变为50;地震带厚度为20——30km;作了38个地震的机制解,机制解表明,在缅甸北部、阿萨姆块体及其相邻地区压力轴为北东方向且近于水平,反映了印度板块以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
关于震情窗口问题的实践和展望
王泽皋
1986, 8(3): 254-262.
摘要:
本文概述了自1978年5月提出震情窗口以来,经过6年多时间,在一些多震区不断实践和多种尝试所得的最新的全部成果.根据一震有多窗反应,并由此而能粗略地推测出未来大震的时间、空间、强度三要素的事实,今后若能在窗口附近设台以观察、研究其小震的活动与附近大震的关系,并根据各地窗口的区域特点而直接投入当地的监测预报,则可以达到应用的目的.提出了建立震情网或窗口网的设想,这不仅对地震学本身的研究工作有益,而且在以震报震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实际上,根据多震区现有的基础,已经具备了这种工作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中国大陆和边缘海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宋仲和1, 安昌强1, 陈立华1, 仇志荣2
1986, 8(3): 263-274.
摘要:
本文利用P波初至和部分续至震相,研究了华南地区和边缘海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并与已经得到的华北地区[1]、南北带、青藏高原的结果[2]加以比较,发现中国境内的地台与构造活动区之间,以及不同的准地台之间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的深度可达700km.作者对这种横向不均匀性,从大地构造演化的角度作出解释.
地表潮汐应变的理论模型
许厚泽, 毛伟建, 张勇
1986, 8(3): 275-284.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潮汐应变的理论模型,以供使用.模型由两方面组成,即日月引力导致的体潮应变及海洋负荷作用产生的负荷潮汐应变.前者,我们从wahr的潮汐模型出发,进行适当简化,从引潮位直接算出各应变分量,以提高计算速度;后者,我们使用了M2,S2,O1及K1四个主要海洋潮波的迭加,海图采用了Schwiderski的大洋图并顾及我国的局部潮图.
固体潮磁带记录的重取样及强地震干扰的消除
李鸿吉
1986, 8(3): 285-292.
摘要:
本文讨论取样间距为5s的固体潮磁带数据的重取样及消除强地震干扰的方法.所提出的多项式拟合平滑取样方法(PFSS)使读带、平滑、取样同步进行.读带一结束,计算机内存就有了按给定间距的取样结果.由于只对有关点作格式变换和预处理,故可以节省计算时间;由于只存取样结果,故可以节省计算机空间.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间距而延续时间长的固体潮磁带数据.采用功率谱分析,并对PFSS方法的结果作了检验,证明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滤波功能.为了消除强地震干扰所引起的畸变,采用Nakai方法并给出迭代程序,也用谱分析作了检验.校正后的观测数据,其谱分析结果与理论潮结果相似.
温度对岩石的弹性波速和声发射的影响
李纪汉, 刘晓红, 郝晋昇
1986, 8(3): 293-300.
摘要:
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温度变化引起大理岩和辉长岩的波速变化和声发射活动.研究揭示了岩石热开裂的波速效应,并发现热开裂波速效应具有记忆性.实验同时表明岩石热开裂的波速效应,与过去被其他作者发现的热开裂声发射效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果有助于阐明岩石热开裂的实质.
岩石破裂时产生电磁脉冲的观测与研究
钱书清, 张以勤, 曹惠馨, 吕智
1986, 8(3): 301-308.
摘要:
在大型的人工地下爆破试验中,距爆点960m处,记录到三组电磁脉冲信号,其中伴随地表岩石破裂时电磁脉冲的主能谱约为200Hz,与我们在隋县观测的结果相近.
黄海6.2级地震磁效应h
彭纯一, 徐国铭
1986, 8(3): 309-316.
摘要:
继取得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磁异常之后,1984年5月21日在江苏黄海勿南沙Ms6.2地震前,在距震中70公里的东台县弶港,110公里的海安和130公里的射阳地磁台又观测到震前垂直分量的磁异常.其中弶港、海安为正异常,射阳为负异常.本文根据祁贵仲的膨胀磁效应模式,粗略地进行了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认为,在低纬度地区用较密集的垂直分量台网来捕捉地震磁异常有可能改善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
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
周军成, 周勋, 程安龙, 安郁秀, 韩克礼, 郑沙樱
1986, 8(3): 317-329.
摘要: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是为开展地磁测深及地磁脉动观测工作而研制的.该系统由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多路数据采集器、盒式磁带记录与回放器,以及时间服务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大动态、低噪声、高精度、低功耗,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系统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也可直接回放进行模拟恢复.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取得了较好的野外观测资料,并显示出比进口的模拟系统能记录到较为丰富的信息[1].
b值模拟实验的进展和我国b值模拟实验的开端
耿乃光
1986, 8(3): 330-333.
摘要: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外地震学家在b值模拟实验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主要观点.叙述了1985年下半年国家地震局的三个研究单位六个研究组在b值模拟实验中得到的主要结果.
一次中尺度波速测量结果
李兴才1, 喻武星1, 石汝斌1, 王鸣1, 杨若义2
1986, 8(3): 334-337.
摘要:
1982年底在吉林油田的一组深约400m的井孔中作了一次中尺度声波测量,指出岩层P波的波速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对岩心的观察及渗透性的各向异性指出,波速的各向异性主要是断层和具有优势取向的宏观裂纹引起的,而裂纹的取向与构造应力场是有关的.
地震前断层活动引起地下水变化的实例
吕贵选
1986, 8(3): 338-33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