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before and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
摘要: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dquo;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rdquo;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前兆信息.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ty observations of the national major scientific project China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from 1998 to 2008,gravity field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region and its dynamic variations are obtain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12 May 2008 WenchuanMS8.0 earthquake are studied in the sight of dynamics. The dynamic variation image of gravity field reflect the portentous in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more clearly. The variations of gravity field show spatial and temporal inhomogeneit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y reveal certain re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oftheearthquake, and associated also with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
-
工程地震与抗震防灾的研究最早始于十九世纪末,集中于强地震震害现场调查中对房屋震害程度、震害原因、预防方法、设计标准等的研究和探讨。工程地震学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工程抗震设计的需要,研究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规律与特性。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强地震动场模拟、近断层强地震动特征、地震预警与报警等。我国的抗震防灾事业历经六十多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地震学、地质学及工程结构的密切结合与深度融合更是研究的重点,而这也是胡聿贤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长期关注并躬身实践的。胡聿贤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地震工程学家,也是我国工程地震研究的创始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胡聿贤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地震现场震害考察、地震动工程特性、地震区划、结构地震反应、城市震害预测和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防震减灾对策、抗震设计规范、核电站抗震设计等多方面。他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学术思想开阔,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对地震工程和工程地震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庆祝胡聿贤先生从事抗震防灾研究七十周年暨百岁寿辰, 《 地震学报 》 特组织出版 《 工程地震与抗震防灾研究 》 专辑。该专辑文章是从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角度,对工程地震学及地震工程学已有研究进行的思考和综述,还有部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15篇。专辑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区划新理论与方法、活动断层危险性评估、地震动衰减规律、近断层强地震动特征、地震动的场地效应、强地震动的数值模拟、强地震动多点输入及结构反应、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以及地震灾情信息获取技术等。这些论文传承了胡聿贤先生将地质学、地震学和工程学有机结合的学术思想,从中可领略胡聿贤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活动所涉及的广阔研究领域。
欣逢胡聿贤先生百岁寿辰之际,谨将此专辑献给在地震工程和工程地震领域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对该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各界朋友们,期待更多同仁加入。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35
- HTML全文浏览量: 727
- PDF下载量: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