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赵珠1, 曾融生2

赵珠1, 曾融生2. 1992: 西藏高原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地震学报, 14(S1): 573-579.
引用本文: 赵珠1, 曾融生2. 1992: 西藏高原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地震学报, 14(S1): 573-579.

西藏高原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 摘要: 利用西藏高原及其邻区150个地震,西藏台网、四川台网、世界标准台网及在西藏布设的流动台网的 P 波和 S 波观测资料,得出了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 P 波以及 S 波的速度模型:(1)地壳平均厚度70km,可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厚16km,P 波速度5.55km/s,S 波3.25km/s;下层厚54km,P 波速度6.52km/s,S 波3.76km/s;(2)上地幔顶层 P 波速度7.97m/s,S 波4.55km/s.140km 处出现低速层,层厚约55——62km.低速层下的正速度梯度与地幔顶部盖层相差无几.
  • [1] 陈国英、曾融生,1985,用地震面波频散研究喜马拉雅山与西藏高原岩石圈构造的差异,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61——193.

    [2]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89,中国分区地震波走时表的研制,107——114,地震出版社,北京.

    [3] 宋仲和、安昌强、王椿镛、伍志荣、张丽娟,1985,青藏高原及南北带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18——160.

    [4] 孙克忠、滕吉文,1985,由长周期地震面波研究西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3——53.

    [5] 滕吉文、尹周勋、熊绍柏,1985,西藏高原北部地区色林错——蓬错——那曲——索肯地带地壳结构与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28——43.

    [6]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1985,西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和莫霍面的起伏,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6——27.

    [7] 赵珠,1983,华交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6,1,311——351.

    [8] 赵珠,张润生,1987,四川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地震学报,9,151——166.

    [1] 陈国英、曾融生,1985,用地震面波频散研究喜马拉雅山与西藏高原岩石圈构造的差异,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61——193.

    [2]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89,中国分区地震波走时表的研制,107——114,地震出版社,北京.

    [3] 宋仲和、安昌强、王椿镛、伍志荣、张丽娟,1985,青藏高原及南北带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18——160.

    [4] 孙克忠、滕吉文,1985,由长周期地震面波研究西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3——53.

    [5] 滕吉文、尹周勋、熊绍柏,1985,西藏高原北部地区色林错——蓬错——那曲——索肯地带地壳结构与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28——43.

    [6]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1985,西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和莫霍面的起伏,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1,16——27.

    [7] 赵珠,1983,华交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6,1,311——351.

    [8] 赵珠,张润生,1987,四川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地震学报,9,151——16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3
  • HTML全文浏览量:  11
  • PDF下载量:  6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10-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