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失稳性态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
-
摘要: 浅源构造地震是以岩体破裂和断层粘滑为主要机制的力学失稳事件.震源分布范围、失稳性态及失稳滑动方式决定于与深部构造物理背景和力学环境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应用破裂或摩擦的力学失稳模式难以解释国内外地震资料和地壳应力测量结果所反映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
-
[1] 陈家庚、曹新玲、李自强,1982.水力压裂法测定华北地下深部应力.地震学报,4, 350——360.
[2]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物理探测成果,216.地震出版社,北京.
[3] 梁国平、丁建民,1987.测定水压破裂面方向的地面电测法原理及其在华北地区的测量结果.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 88——95.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张超、陈连旺,1991.地壳深部稳定性——震源体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的综合研究.地震学报,13, 450——461.
[5] 张嘉延, 1981.唐山强余震震源深度的变化.地震,5: 1——2.
[6] 张妆惠、解政文、武冀新、谢毅真、刘明,1982.唐山及其邻区热流值的分布.地震地质,4, 4, 57——67.
[7] Andersom, E. M.,1951.The dynamics of faulting, 2nd ed.,Oliver and Boyd. Edinburgh, 206.[1] 陈家庚、曹新玲、李自强,1982.水力压裂法测定华北地下深部应力.地震学报,4, 350——360.
[2]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物理探测成果,216.地震出版社,北京.
[3] 梁国平、丁建民,1987.测定水压破裂面方向的地面电测法原理及其在华北地区的测量结果.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 88——95.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张超、陈连旺,1991.地壳深部稳定性——震源体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的综合研究.地震学报,13, 450——461.
[5] 张嘉延, 1981.唐山强余震震源深度的变化.地震,5: 1——2.
[6] 张妆惠、解政文、武冀新、谢毅真、刘明,1982.唐山及其邻区热流值的分布.地震地质,4, 4, 57——67.
[7] Andersom, E. M.,1951.The dynamics of faulting, 2nd ed.,Oliver and Boyd. Edinburgh, 20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6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