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h
-
摘要: 用设在极震区的一小孔径临时地震台网的资料分析研究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部分余震的空间分布和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活动.发震断层的主要参数是走向213,倾角50,滑动角-125.地震发生在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六棱山断裂附近,是盆地自晚更新世开始沉降以来在这一地区最新发生的一次构造活动.文中还提出了利用余震的空间分布求地震断裂面参数的方法.
-
-
[1] 邓起东、王克鲁、汪一鹏、唐汉军、吴裕文、丁梦麟,1973.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发展趋势概述. 地质科学,1, 37——47.
[2] 刁桂芬,1990.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华北地震科学,3, 23——27.
[3]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6.现代地壳运动研究,44——53.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地球物i探测成果,121地震出版社,北京.
[5] 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0万)浑源幅.山西省地质局.
[6] 苏宗正,1988.山西断陷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山西地震, 4: 2——6.
[7] 吴明熙、王鸣、孙次昌、柯兆明、王培德、陈运泰、吴大铭,1990. 1985年禄劝地震部分余震的精确定位.地震学报,2.122——127.
[8] 许忠淮、汪素云、黄雨蕊、高阿甲,1989.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学报,6, 636——647
[9] 喻克智,1986.山西地堑带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发展趋势分析.山西地震,2: 3——7.
[10] 张开建,1988.晋陕断陷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断错研究.山西地震,4: 29——36.
[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3.中国陆地卫星假采色影像图集(1:500000).[1] 邓起东、王克鲁、汪一鹏、唐汉军、吴裕文、丁梦麟,1973.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发展趋势概述. 地质科学,1, 37——47.
[2] 刁桂芬,1990.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华北地震科学,3, 23——27.
[3]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6.现代地壳运动研究,44——53.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地球物i探测成果,121地震出版社,北京.
[5] 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0万)浑源幅.山西省地质局.
[6] 苏宗正,1988.山西断陷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山西地震, 4: 2——6.
[7] 吴明熙、王鸣、孙次昌、柯兆明、王培德、陈运泰、吴大铭,1990. 1985年禄劝地震部分余震的精确定位.地震学报,2.122——127.
[8] 许忠淮、汪素云、黄雨蕊、高阿甲,1989.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学报,6, 636——647
[9] 喻克智,1986.山西地堑带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发展趋势分析.山西地震,2: 3——7.
[10] 张开建,1988.晋陕断陷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断错研究.山西地震,4: 29——36.
[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3.中国陆地卫星假采色影像图集(1:50000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64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