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区及其邻域的原地应力状态
-
摘要: 本文根据钻孔崩落.应力解除和水压致裂等方法得出的137个应力数据以及部分油井压裂资料,分析了中国海区及其邻域的原地应力状态和构造应力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关力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区的构造应力场有一定的分区特点,它是中国东部的华北和华南两大应力区向海域的延伸.其中渤海、黄海及其邻域受 NEE 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区内的断层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而东海、台湾海峡及其南海则处于 NWW-NW-NNW 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呈辐射状展布.主应力方向随深度增加更趋稳定一致.在华北地区及邻域断层活动以走滑为主,而华南地区及其邻域则大致以1700m 深为界,上部以逆冲为主,下部以走滑为主.另外,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综合作用.
-
-
[1] 丁旭初、张文涛,1988.中国大陆东部现今构造应力状态.地震学报.10. 25——38.
[2] 丁健民、梁国书、郭启良、1986.山东渤海沿岸地区深部应力侧量——主应力方向的测定与分析.地震学刊.1: 1——9.
[3] 丁健民、梁国了,郭启良、高建理,1987.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地壳应力方向,地震学报,9,143——153.
[4] 郭启良、丁健民、梁国平,1986.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唐山地区深部地壳应力万向.中国地震,2,3, 54——59.
[5] 高建理、丁建民、梁国平、郭启良,1987.华北地区盆地内地壳应力随深度的变化.中国地震,3, 4, 82——89.
[6] 黄福林,1986,沦南海的地壳结构及深部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6,1,31——42.
[7] 李方全、刘光勋,1986,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匙、地震学报,8, 156——170.
[8] 林纪曾、梁国昭、赵毅、谢明富,1980.东南沿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2,245——257.
[9] 梁国平,丁脾民、郭启良、高建理,1988.用孔壁崩落法侧量冀中平原地区地壳应力方向.地震研究,11, 1, 49——58.
[10] 李卢玲,1985.南海的形成与邻区构造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5, 1, 71——82
[11] 马杏垣,1987.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70.地质出版社,北京.
[12] 汪素云、许忠淮,1985.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7, 17——32.
[13] 汪素云、许忠淮、葛民,1987.黄海、东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应力场.中国地震、3, 3, 18——25.
[14]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 5, 268——279.
[15]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 9——24.
[16] 卓秀榕、陈光桐,1983.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地震学报,5. 397——411.
[17] Lim Han——uk and Lce Chung——in, 1986. dn——shu stress measurements of rock by stress relief method at some localions in Ko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rrgrociwn on rock stress and rock ,stress meacurements, 561——568. CENTEX publishers, Sweden.
[18] Molncr, P. and Tapponnier, P.,1975. Cenozoic tectonics of Asta: effects of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 189, 419——426,
[19] Tsukahara, H, and Ikeda, R., 1987. Hydraulie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in——situ stress field in the Kanto——Tokai area .Japan, Tectonophysics, 135, 329——345.[1] 丁旭初、张文涛,1988.中国大陆东部现今构造应力状态.地震学报.10. 25——38.
[2] 丁健民、梁国书、郭启良、1986.山东渤海沿岸地区深部应力侧量——主应力方向的测定与分析.地震学刊.1: 1——9.
[3] 丁健民、梁国了,郭启良、高建理,1987.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地壳应力方向,地震学报,9,143——153.
[4] 郭启良、丁健民、梁国平,1986.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唐山地区深部地壳应力万向.中国地震,2,3, 54——59.
[5] 高建理、丁建民、梁国平、郭启良,1987.华北地区盆地内地壳应力随深度的变化.中国地震,3, 4, 82——89.
[6] 黄福林,1986,沦南海的地壳结构及深部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6,1,31——42.
[7] 李方全、刘光勋,1986,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匙、地震学报,8, 156——170.
[8] 林纪曾、梁国昭、赵毅、谢明富,1980.东南沿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2,245——257.
[9] 梁国平,丁脾民、郭启良、高建理,1988.用孔壁崩落法侧量冀中平原地区地壳应力方向.地震研究,11, 1, 49——58.
[10] 李卢玲,1985.南海的形成与邻区构造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5, 1, 71——82
[11] 马杏垣,1987.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70.地质出版社,北京.
[12] 汪素云、许忠淮,1985.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7, 17——32.
[13] 汪素云、许忠淮、葛民,1987.黄海、东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应力场.中国地震、3, 3, 18——25.
[14]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 5, 268——279.
[15]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 9——24.
[16] 卓秀榕、陈光桐,1983.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地震学报,5. 397——411.
[17] Lim Han——uk and Lce Chung——in, 1986. dn——shu stress measurements of rock by stress relief method at some localions in Ko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rrgrociwn on rock stress and rock ,stress meacurements, 561——568. CENTEX publishers, Sweden.
[18] Molncr, P. and Tapponnier, P.,1975. Cenozoic tectonics of Asta: effects of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 189, 419——426,
[19] Tsukahara, H, and Ikeda, R., 1987. Hydraulie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in——situ stress field in the Kanto——Tokai area .Japan, Tectonophysics, 135, 329——34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1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