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崔效锋 谢富仁

崔效锋 谢富仁. 1999: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 21(5): 513-522.
引用本文: 崔效锋 谢富仁. 1999: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 21(5): 513-522.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 摘要: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分区,我们称之为逐次收敛法.通过对297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分析,认为中国西南及邻区可分为5个应力分区,并计算出5个应力分区相应的3个主应力的方向和应力形因子的大小.
  • 泥火山是在特定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构造流体地质现象(王道,2000). 泥火山的出现通常与生油气带有关,某些地区的地表或近地表有天然气或者地下水,而地层是比较松软的泥岩,当地层受到地下压力时,比较松软的物质就会沿着裂缝或断层上升,并在地下水或天然气的挟带下穿透地表的空隙喷出,将携带的泥沙等溅落到地面,就形成泥火山(刘嘉麒,2003). 由于泥火山喷发时可以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带到地表,因此,不少科学家将泥火山称为深度可达12 km的“天赐钻井”(邦华,1990樊祺诚等,1998栗周熊,2003).

    泥火山喷发是对内部大量气体聚集引起异常高压的释放,其喷发的剧烈程度取决于内部气体的多少或压力的高低. 泥浆和气体聚合到足够的压力才冲出地面,使得绝大多数泥火山为间歇式喷发,在没有地震事件影响时,泥火山有较为稳定的喷发周期,当受到地震等事件影响时喷发周期为不定期(刘若新等,1995樊祺诚等,2005高小其等,2009许建东等,2011). 台湾屏东泥火山平均每年爆发一次,但有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爆发的频率增加、 地点移动、 面积扩大等现象,一年喷发可达4次(Shih,1967Gieskes et al,1992马骏,1999叶高华,2003).

    类似泥火山喷发具有较好地震前兆指示意义的研究近年来也显著增加(王道等,1997Yang et al,2003高小其,2009). 例如1995年5月,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矿区泥火山重新活动(图 1),5处泥火山口喷出大量稠泥浆、 水和天然气. 喷发时泥浆柱高约20—50 cm,由泥浆形成的泥火山锥的直径达5—6 m,高度大于2 m,泥浆中混有岩石碎块,经沉淀后水样分析,其地下水为高矿化(14.7 g/L)的氯-钠质水. 气体成分主要为甲烷、 氮和二氧化碳等,有的泥火山出口还可见少量油花. 此泥火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很少这样活动过,这次喷发一直持续到1995年10月底. 到1996年1月9日,首先发生了沙湾MS5.2地震,而后的3年相继出现了11次MS6.0—6.9、 2次MS7.0—7.9地震(含玛尼地震)的活跃期. 从上面列举的现象可以初步肯定,泥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发生都与区域地壳构造应力有关.

    图  1  1995年5—10月新疆独山子泥火山异常喷发照片
    Figure  1.  Photo of Dushanzi mud volcano eruption from May to October of 1995

    为系统捕捉泥火山的地震前兆异常,基于网络技术的视频监控服务,在中国地震局星火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2011年8月底建成了包含有3个监测点的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实时监测系统.

    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为3个24小时连续观测点之一(图 2). 该泥火山是高约8 m、 相距10 m的双泥火山锥,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在构造上属于北天山山前坳陷的艾其沟背斜及背斜北翼的艾其沟断裂带. 两座泥火山锥中,南侧的泥火山锥喷口直径在1 m左右,北侧的喷口直径近2 m; 观测点设在北侧较大的喷口(44.2°N,84.5°E). 从该泥火山所喷发的气体、 水质等成分来看,气、 液都来源于地壳深部.

    图  2  新疆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图
    Figure  2.  Mud volcano observation point in Aiqi valley, Xinjiang

    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自2011年8月底开始观测以来,监测点周围200 km范围内,于2011年10月16日在新疆精河发生了MS5.0地震(震中距144 km). 两周后的2011年11月1日在新疆尼勒克发生了MS6.0地震(震中距170 km),2012年6月30日在新疆新源—和静又发生了MS6.6地震(震中距92 km). 两次MS≥6.0地震前,新疆艾其沟泥火山液面都出现了明显的“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宏观异常变化现象. 图 3为乌苏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  3  新疆艾其沟泥火山口与三次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ure  3.  Mud volcanic vent at Aiqi valley and distribution of three earthquakes

    自2011年9月22日起,乌苏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的泥浆出现明显外溢现象,这种溢出变化一直持续到9月30日; 进入10月以后,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的液面开始逐渐下降,在持续下降过程中,于2011年10月16日在新疆精河发生了MS5.0地震(44.3°N,82.7°E). 15天后于2011年11月1日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 伊宁县、 巩留县交界处(43.6°N,82.4°E)发生了MS6.0地震,震源深度为28 km(图 3). 直至11月底,泥火山液面缓慢恢复至背景值(图 4). 图 5为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在新疆尼勒克MS6.0地震前后的变化示意图.

    图  4  新疆尼勒克MS6.0地震前后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口监控视频截图
    Figure  4.  Snapshot of Aiqi valley mud volcanic vent before and after Nilka-Gongliu MS6.0 earthquake
    图  5  新疆尼勒克2011年MS6.0地震前后乌苏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变化示意图
    Figure  5.  Dynamic change in liquid level of Aiai valley mud volcano before and after Nilka-Gongliu MS6.0 earthquake in the year 2011

    自2011年12月10日起,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的泥浆再次出现明显外溢现象,这种溢出变化一直持续到2012年3月. 进入2012年4月以后,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的液面又开始逐渐下降,在持续下降过程中,于2012年6月30日在距离艾其沟泥火山观测点92 km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处(43.4°N,84.8°E)发生了MS6.6地震(图 5,6). 目前,该泥火山液面仍未恢复到背景值. 该MS6.6地震前后,艾其沟泥火山口液面又再次出现了上述MS6.0地震前后的类似变化(图 7).

    图  6  新疆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口监控视频截图
    Figure  6.  Snapshot of Aiqi valley mud volcano vent before and after MS6.6 Xinyuan-Hejing earthquake
    图  7  新疆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乌苏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变化示意图
    Figure  7.  Dynamic change in liquid level of Aiqi valley mud volcano before and after Xinyuan-Hejing MS6.6 earthquake

    1)推进泥火山化学项目观测.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我们对地震前兆的观测基本上都在数米到数百米深,仅少数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可达数千米. 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探测技术仍十分有限,只能利用在地表或近地表观测到的物理量,推测震源所在深度的应力应变场. 然而,地表的应力应变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深部的应力应变场我们还不得而知(马瑾,马胜利,1995李霓等,2000). 而泥火山喷发时可以将深达12 km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带到地表,因此,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震前兆观测中深度不够的问题.

    考虑到新疆艾其沟泥火山仅仅是新疆北天山地区诸如克拉玛依市独山子泥火山、 沙湾县霍尔果斯泥火山、 乌苏市白杨沟泥火山群、 温泉县天泉泥火山等众多泥火山中的一个点,并且这些泥火山都分布在全国2010—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及邻近地区.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对这类来自地层相对深处的物质增加自动化化学观测项目(如气体总量、 He、 Rn、 CH4等),并建点成网,这样既可以填补中国大陆地区现今泥火山地球化学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空白,又对认识泥火山的成因、 拓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地震监测和预测新方法等都有重要意义.

    2)泥火山活动与地震发生关系的复杂性. 泥火山活动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当区域地壳构造应力不断增强时,封闭构造中岩石的孔隙压力逐渐增大,直到压力达到泥火山喷发条件时,泥火山就打破原有周期而重新活动. 同样,这种区域地壳构造应力的不断增强也能导致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因此可以说二者具有同源关系. 地震活动也可以伴随泥火山的活动,大规模的泥火山活动同样可以引发小地震. 但是,我们也同时观测到,新疆艾其沟泥火山在两次MS≥6.0地震前后的变化与已掌握的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地质构造上位于北天山山前坳陷带霍尔果斯背斜轴部)震例异常现象有所区别(高小其等,2008).

    我们依据2011年11月1日新疆伊宁县MS6.0地震前后艾其沟泥火山的宏观异常经验,对2012年6月30日MS6.6地震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地点和震级都正确,但预测时间过期了2.5个月. 该预测结果说明泥火山活动与地震的关系可能相当复杂,目前,很难用某一种简单的模式对其加以总结或科学的解释.

    总之,新疆艾其沟泥火山在两次MS≥6.0地震前的类似异常变化,进一步验证了泥火山显著活动期也是泥火山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间段. 但是,新疆艾其沟泥火山与霍尔果斯泥火山震例异常现象的不同,显示了泥火山的震兆异常特征可能与其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 期刊类型引用(9)

    1. 李志海,朱成英,周晓成,张志斌,李慧峰. 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变化特征及其在震情跟踪中的应用. 中国地震. 2024(03): 617-629 . 百度学术
    2. 麻荣,朱成英,李新勇,汪成国,刘建明,刘代芹,李杰. 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内陆地震. 2022(03): 218-226 . 百度学术
    3. 蒋雨函,高小其,王阳洋,张磊. 中国新疆北天山和台湾南部陆地泥火山研究进展. 地震. 2020(03): 65-82 . 百度学术
    4. 朱成英,周晓成,麻荣,闫玮,梁卉,张涛,高小其,颜玉聪. 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流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 地震地质. 2019(04): 1060-1075 . 百度学术
    5. 梁卉,高小其,向阳,朱成英. 新疆北天山艾其沟泥火山强震前显著喷涌现象及其变化机理分析. 中国地震. 2018(03): 534-544 . 百度学术
    6. 钟骏,王博,周志华. 精河M_S6.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中国地震. 2018(04): 754-764 . 百度学术
    7. 张涛,朱成英,梁卉.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震前流体异常. 内陆地震. 2017(03): 253-258 . 百度学术
    8. 高小其,梁卉,王海涛,郑黎明,李杰,赵纯青,向阳,张涛. 北天山地区泥火山的地球化学成因. 地震地质. 2015(04): 1215-1224 . 百度学术
    9. 高小其,王海涛,郑黎明,李娜,朱成英,杨晓芳,汪成国,向阳,梁卉,麻荣. 新疆泥火山群地震前兆异常实时监测与预报的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3): 587-59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9
  • HTML全文浏览量:  16
  • PDF下载量:  95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