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c

张云琳, 安海静, 刘晓玲, 司玉兰, 蒋梅, 张五四

张云琳, 安海静, 刘晓玲, 司玉兰, 蒋梅, 张五四. 1993: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c. 地震学报, 15(2): 186-193.
引用本文: 张云琳, 安海静, 刘晓玲, 司玉兰, 蒋梅, 张五四. 1993: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c. 地震学报, 15(2): 186-193.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c

  • 摘要: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 [1] 郭增建、秦保燕.1979.震源物理,159——240.地震出版社,北京.

    [2] 刘国栋、陈乐寿,1984.大地电磁研究,1——13.地震出版社.北京.

    [3]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1989.震前电磁波观测与实验研究文集.1——4.地震出版社.北京.

    [4] 马谨,1987.构造物理学概论,280——329.地震出版社,北京.

    [5] Садовский, M. A.,1982.地震电磁前兆(施良骐、郭才华、王光根译,1986).40——59.地震出版社.北京.

    [6] Garland. D. I. ,1971.地球物理学引论(陈顺、唐晓明、赵晓敏译.1987),307——332.地震出版社.北京.

    [1] 郭增建、秦保燕.1979.震源物理,159——240.地震出版社,北京.

    [2] 刘国栋、陈乐寿,1984.大地电磁研究,1——13.地震出版社.北京.

    [3]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1989.震前电磁波观测与实验研究文集.1——4.地震出版社.北京.

    [4] 马谨,1987.构造物理学概论,280——329.地震出版社,北京.

    [5] Садовский, M. A.,1982.地震电磁前兆(施良骐、郭才华、王光根译,1986).40——59.地震出版社.北京.

    [6] Garland. D. I. ,1971.地球物理学引论(陈顺、唐晓明、赵晓敏译.1987),307——332.地震出版社.北京.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4
  • HTML全文浏览量:  16
  • PDF下载量:  8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