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 Pn 波速度的变化
-
摘要: 温度是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的最直接的的反映.一些学者认为,壳-幔界面的 Pn 波速度(Vpn)与大地热流(q)有着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根据热流数据覆盖区大地构造格局和地震测深剖面的展布情况,作者划分了22个地区和构造单元,对中国大陆地区 q-Vpn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两者严重偏离预期的负线性关系,对 Pn波速度和热流值分别进行压力和地壳岩石生热率校正,并未能使两者的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笔者认为,对于象中国大陆这样具有非常复杂的演化历史和深部构造背景的大区域尺度而言,莫霍面温度差异并不是影响地震波速度的最重要因素,q-Vpn关系中深部热状态的信息可能被众多的噪音所淹没.
-
-
[1] 陈步云、高文海,1988.贾家湾——沙园剖面地壳上地幔的深部构造.中国大陆探部构造的研究马进展, 154——168,地质出版社,北京.
[2] 陈墨香主编,1988.华北地热,58——88.科学出版社,北京.
[3] 陈学波、吴跃强、杜平山、李企森、吴王荣、蒋国芳、赵静娴,1988.龙门山构造带两侧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97——113.地质出版社,北京.
[4] 丁韫玉、曹家敏、黄长林、蒋国芳,1988.随县——西安剖面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38——47.地质出版社,北京.
[5] 方蔚青,1962.岩石在高围压下的强性性质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1,28——46.
[6] 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小组。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245——252.地质出版社,北京.
[7] 国家地震局永平爆破联合观测小组,1988.永平爆破与我国东南地区深部构造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探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40——153.地质出版社,北京.
[8]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镛、何正勤、朱良保、颜其中、樊跃新、张国庆、邓英娥. 1986.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133——144.
[9] 胡鸿翔、陈学波、张碧秀、宋文荣、肖志江、何正勤,1988.我国中原地区随县——安阳剖面地壳构造特点.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48——60.地质出版社,北京.
[10] 黄怀勇,1983.壳——慢侧面波(Pn)速度的横向变化与界面温度横向差异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26, 256——262.
[11]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秦德余,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124科学出版社,北京.
[12] 李远拔、徐志成等,1988.棋梓桥爆破地震观测及其初步结果.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80——191.地质出版社,北京.
[13] 廖其林、王振明、朱振宇、吴贤吉,1988.泉州——汕头地区地壳及上地鳗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227——235.地质出版社,北京.
[14] 卢德源、崔作舟、黄立言、陈纪平,1988a.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丽江——西昌——新市镇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中国攀西裂谷文集3, 22——35地质出版社,北京.
[15] 卢德源、崔作舟、陈纪平、李小鹏,1988b.川滇南北构造带轴部渡口——康定地区爆炸地震研究.中国攀西裂谷文集3, 36——45.地质出版社,北京.
[16] 卢造勋,1988.海城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与进展.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29——139.地质出版社,北京.
[17] 马杏垣主编,1987, 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地震出版社,北京、
[18] 孙武成、祝治平、张利、宋松岩、张成科、郑远径,1988.对华北地壳的研究与进展,19——37.地质出版社,北京.
[19] 滕吉文等,1974.柴达木东盆地的深层地震反射波和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7, 122——135.
[20] 滕吉文、尹周勋、熊绍柏,1985.西藏高原北部地区色林错——逢错——索县地带地壳结构与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I, 28——42.
[21] 滕吉文、孙克忠、熊绍柏、姚虹,尹周勋,程立芳、薛长顺、田东生、郝天姚、赖明惠、伍明储,1985.中华东部马鞍山——常熟——启东地带地壳与上地慢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8, 155——169.
[22]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平,1986.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上地慢构造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235——244.
[23] 张少泉、武利均、郭建明、陈学波、赵静娴、丁祖玉、黄长林、张诚、陈志泰, 1985.中国西部地区门源——平凉——渭南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分析解释.地球物理学报,28, 460——472.
[24] 张四维、张锁喜、唐荣余、梁中华、宋文荣、唐建民、刘建达、宋建军,1988.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地球物理学报,31, 637——648.
[25] 张文佑、张驰、李荫槐,1986.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45——54.科学出版社,北京.
[26] 曾融生、滕吉文、阚荣举、张家茹,1965.我国西北地区地壳中的高速夹层.地球物理学报,14, 94——106.
[27]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1西藏当雄——亚东地带地壳与上地慢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4, 155——170
[28]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1979.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地震学报,1,1——12.
[29] 朱良保、宋仲和,1987.江西永平爆破北西测线资料再解释.地球物理学报,30, 169——177.
[30] Black, P. R. and Braile, W.,1982. Yn velocity and cooling of the lithosphere. J. Geophys. Res.,87,10557——10568.
[31] Bonner, B. P. and Schock, R. N.,1981. Seismic wave velocit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aml minerals. 221——256. Y. S. Touloukian, W. R.,Judd, and R. F. Roy (edited)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32] Cermak, V.,1989.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and mantle heat Bow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ectonophysics,159, 195——215
[33] Christensen, N. 1.,1974.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in possible mantle rocks to pressures of 30 kilobars. J. Geophys. Res.,79, 407——412.
[34] Christensen, N. 1.,1979.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in rock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s; Critical thermal gradients and crustal low——velocity zone. J. Geophys. Res.,84, 6849——6857
[35] Furlong, K. P. and Chapman, E. S.,1987. Thermal state of the lithosphere. Rev. Geophys.,25, 1255——1264.
[36] Kern, H. and Richer, A.,1981. Temperature derivative of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in crustal and mantle rocks at 6 kbar confining pressure. J. Geopl:vs.,49, 47——56
[37] Rybach, L.,197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adioactive heat production in crustal rocks: an exponential law.PAGEOPH,117, 75——82.
[38] Rybach, L. and Buntebarth, G.,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density, seismic velocity, heat gener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onsitution. EaKh Planet. Sci. Lerr.,57, 367——376
[39] Rybach. L. and Buntebarih, G.,1984. The variation of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and seismic velocity with rockl type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ectonophysics, 103, 335——344.[1] 陈步云、高文海,1988.贾家湾——沙园剖面地壳上地幔的深部构造.中国大陆探部构造的研究马进展, 154——168,地质出版社,北京.
[2] 陈墨香主编,1988.华北地热,58——88.科学出版社,北京.
[3] 陈学波、吴跃强、杜平山、李企森、吴王荣、蒋国芳、赵静娴,1988.龙门山构造带两侧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97——113.地质出版社,北京.
[4] 丁韫玉、曹家敏、黄长林、蒋国芳,1988.随县——西安剖面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38——47.地质出版社,北京.
[5] 方蔚青,1962.岩石在高围压下的强性性质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1,28——46.
[6] 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小组。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245——252.地质出版社,北京.
[7] 国家地震局永平爆破联合观测小组,1988.永平爆破与我国东南地区深部构造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探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40——153.地质出版社,北京.
[8]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镛、何正勤、朱良保、颜其中、樊跃新、张国庆、邓英娥. 1986.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133——144.
[9] 胡鸿翔、陈学波、张碧秀、宋文荣、肖志江、何正勤,1988.我国中原地区随县——安阳剖面地壳构造特点.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48——60.地质出版社,北京.
[10] 黄怀勇,1983.壳——慢侧面波(Pn)速度的横向变化与界面温度横向差异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26, 256——262.
[11]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秦德余,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124科学出版社,北京.
[12] 李远拔、徐志成等,1988.棋梓桥爆破地震观测及其初步结果.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80——191.地质出版社,北京.
[13] 廖其林、王振明、朱振宇、吴贤吉,1988.泉州——汕头地区地壳及上地鳗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227——235.地质出版社,北京.
[14] 卢德源、崔作舟、黄立言、陈纪平,1988a.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丽江——西昌——新市镇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中国攀西裂谷文集3, 22——35地质出版社,北京.
[15] 卢德源、崔作舟、陈纪平、李小鹏,1988b.川滇南北构造带轴部渡口——康定地区爆炸地震研究.中国攀西裂谷文集3, 36——45.地质出版社,北京.
[16] 卢造勋,1988.海城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与进展.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129——139.地质出版社,北京.
[17] 马杏垣主编,1987, 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地震出版社,北京、
[18] 孙武成、祝治平、张利、宋松岩、张成科、郑远径,1988.对华北地壳的研究与进展,19——37.地质出版社,北京.
[19] 滕吉文等,1974.柴达木东盆地的深层地震反射波和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7, 122——135.
[20] 滕吉文、尹周勋、熊绍柏,1985.西藏高原北部地区色林错——逢错——索县地带地壳结构与速度分布地球物理学报,28,增刊I, 28——42.
[21] 滕吉文、孙克忠、熊绍柏、姚虹,尹周勋,程立芳、薛长顺、田东生、郝天姚、赖明惠、伍明储,1985.中华东部马鞍山——常熟——启东地带地壳与上地慢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8, 155——169.
[22]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平,1986.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上地慢构造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235——244.
[23] 张少泉、武利均、郭建明、陈学波、赵静娴、丁祖玉、黄长林、张诚、陈志泰, 1985.中国西部地区门源——平凉——渭南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分析解释.地球物理学报,28, 460——472.
[24] 张四维、张锁喜、唐荣余、梁中华、宋文荣、唐建民、刘建达、宋建军,1988.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地球物理学报,31, 637——648.
[25] 张文佑、张驰、李荫槐,1986.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45——54.科学出版社,北京.
[26] 曾融生、滕吉文、阚荣举、张家茹,1965.我国西北地区地壳中的高速夹层.地球物理学报,14, 94——106.
[27]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1西藏当雄——亚东地带地壳与上地慢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4, 155——170
[28]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1979.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地震学报,1,1——12.
[29] 朱良保、宋仲和,1987.江西永平爆破北西测线资料再解释.地球物理学报,30, 169——177.
[30] Black, P. R. and Braile, W.,1982. Yn velocity and cooling of the lithosphere. J. Geophys. Res.,87,10557——10568.
[31] Bonner, B. P. and Schock, R. N.,1981. Seismic wave velocit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aml minerals. 221——256. Y. S. Touloukian, W. R.,Judd, and R. F. Roy (edited)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32] Cermak, V.,1989.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and mantle heat Bow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ectonophysics,159, 195——215
[33] Christensen, N. 1.,1974.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in possible mantle rocks to pressures of 30 kilobars. J. Geophys. Res.,79, 407——412.
[34] Christensen, N. 1.,1979.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y in rock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s; Critical thermal gradients and crustal low——velocity zone. J. Geophys. Res.,84, 6849——6857
[35] Furlong, K. P. and Chapman, E. S.,1987. Thermal state of the lithosphere. Rev. Geophys.,25, 1255——1264.
[36] Kern, H. and Richer, A.,1981. Temperature derivative of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in crustal and mantle rocks at 6 kbar confining pressure. J. Geopl:vs.,49, 47——56
[37] Rybach, L.,197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adioactive heat production in crustal rocks: an exponential law.PAGEOPH,117, 75——82.
[38] Rybach, L. and Buntebarth, G.,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density, seismic velocity, heat gener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onsitution. EaKh Planet. Sci. Lerr.,57, 367——376
[39] Rybach. L. and Buntebarih, G.,1984. The variation of heat generation, density and seismic velocity with rockl type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ectonophysics, 103, 335——34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10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