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董运洪 罗三明 韩月萍 陈长云

董运洪 罗三明 韩月萍 陈长云. 2012: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地震学报, 34(5): 611-620.
引用本文: 董运洪 罗三明 韩月萍 陈长云. 2012: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地震学报, 34(5): 611-620.
Dong Yunhong Luo Sanming Han Yueping Chen Changyuncommult. 2012: Co- and post-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near Beichua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4(5): 611-620.
Citation: Dong Yunhong Luo Sanming Han Yueping Chen Changyuncommult. 2012: Co- and post-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near Beichua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4(5): 611-620.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

Co- and post-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near Beichuan

  • 摘要: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 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 获得如下结果: 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 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 m, 然而, 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震位错仅有0.064 m. 2008——2010年, 汶川MS8.0地震后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5——27 mm/a, 江油县大康镇附近的江油——广元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20.6 mm/a, 而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垂直位移速率仅为0.2——1.3 mm/a.
    Abstract: Co- and post-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pre-seismic leveling data and two measurements in 2008 and 2010 along two first-order leveling lines near Beichuan, show the following features: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long Beichuan-Yingxiu fault was as large as 4.711 m near Beichuan, where the maximum observed fault offset was 5.1 m. In contrast, the observed co-seismic offset of the Qingchuan fault in Pingwu County was only 0.064 m. From 2008 to 2010, the post-seismic displacement rate was 5mdash;27 mm/a near Beichuan-Yingxiu fault in Beichuan area, 20.6 mm/a at Jiangyou-Guangyuan fault near Dakang, and only 0.2mdash;1.3 mm/a at Qingchuan fault near Gucheng.
  • 邓志辉, 杨主恩, 孙昭民,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2008.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的复杂现象[J]. 科学通报, 53(20):2509——2513.

    董运洪, 陈长云. 2009. 汶川8.0级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6):28——31.

    杜方, 闻学泽, 张培震, 王庆良. 2009.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 地球物理学报, 52(11):2729——2738.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张东宁. 2008.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 D辑, 38(10):1242——1249.

    焦青, 杨选辉, 许丽卿, 王博. 2008.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8(4):7——11.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200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 30(3):683——695.

    李海兵, 司家亮, 裴军令, 付小方, 王宗秀, 李宁, 侯立玮, 吴富蛲, 潘家伟. 2010.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J]. 第四纪研究, 30(4):677——698.

    冉勇康, 史翔, 王虎, 陈立春, 陈杰, 刘瑞春, 宫会玲. 2010. 汶川MS8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及其地表变形样式[J]. 科学通报, 55(2):154——162.

    滕吉文, 白登海, 杨辉, 闫雅芬, 张洪双, 张永谦, 阮小敏. 2008.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51(5):1385——1402.

    王椿镛, 韩渭宾,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2003.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J]. 地震学报, 25(3):229——242.

    徐锡伟, 闻学泽, 陈桂华, 于贵华. 2008.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 D辑, 38(5):529——542.

    徐锡伟, 陈桂华, 于贵华, 孙鑫喆, 谭锡斌, 陈立春, 孙建宝, 陈于高, 陈文山, 张淑萍, 李康. 2010.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53(10):2321——2336.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马瑾, 甘卫军, 闵伟, 毛凤英, 王琪.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 D辑, 33(增刊):12——20.

    张培震. 2008.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 地震地质, 30(3):577——583.

    张希, 王庆良, 唐红涛, 贾鹏. 2011. 汶川地震孕育背景与同震变化的铲形断层位错模拟[J]. 地球学报, 32(2):189——194.

    赵博, 石玉涛, 高原. 2011. 汶川MS8.0地震及余震序列重新定位[J]. 地震, 31(2):1——10.

    中国地震局网. 2009. 汶川8.0级地震震间垂直形变速率场监测结果[EB/OL]. 北京: 中国地震局, 2009——05——07[2009——05——10]. 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9——16.

    朱介寿. 2008.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4):348——356.

    Burchfiel B C, Royden L H, Vander Hilst R D, Hager B H, Chen Z, King R W, Li C, Lü J, Yao H, Kirby E(著). 2008. 任俊杰(译). 2008.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J]. 国际地震动态, (8):13——21.

    Wang Q L, Cui D X, Zhang X, Wang W P, Liu J W, Tian K, Song Z S. 2009.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repeated levelings and its constraint on listric fault geometry[J]. Earthquake Science, 22(6): 595——602.

    邓志辉, 杨主恩, 孙昭民,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2008.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的复杂现象[J]. 科学通报, 53(20):2509——2513.

    董运洪, 陈长云. 2009. 汶川8.0级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6):28——31.

    杜方, 闻学泽, 张培震, 王庆良. 2009.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 地球物理学报, 52(11):2729——2738.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张东宁. 2008.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 D辑, 38(10):1242——1249.

    焦青, 杨选辉, 许丽卿, 王博. 2008.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8(4):7——11.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200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 30(3):683——695.

    李海兵, 司家亮, 裴军令, 付小方, 王宗秀, 李宁, 侯立玮, 吴富蛲, 潘家伟. 2010.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J]. 第四纪研究, 30(4):677——698.

    冉勇康, 史翔, 王虎, 陈立春, 陈杰, 刘瑞春, 宫会玲. 2010. 汶川MS8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及其地表变形样式[J]. 科学通报, 55(2):154——162.

    滕吉文, 白登海, 杨辉, 闫雅芬, 张洪双, 张永谦, 阮小敏. 2008.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51(5):1385——1402.

    王椿镛, 韩渭宾,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2003.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J]. 地震学报, 25(3):229——242.

    徐锡伟, 闻学泽, 陈桂华, 于贵华. 2008.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 D辑, 38(5):529——542.

    徐锡伟, 陈桂华, 于贵华, 孙鑫喆, 谭锡斌, 陈立春, 孙建宝, 陈于高, 陈文山, 张淑萍, 李康. 2010.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53(10):2321——2336.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马瑾, 甘卫军, 闵伟, 毛凤英, 王琪.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 D辑, 33(增刊):12——20.

    张培震. 2008.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 地震地质, 30(3):577——583.

    张希, 王庆良, 唐红涛, 贾鹏. 2011. 汶川地震孕育背景与同震变化的铲形断层位错模拟[J]. 地球学报, 32(2):189——194.

    赵博, 石玉涛, 高原. 2011. 汶川MS8.0地震及余震序列重新定位[J]. 地震, 31(2):1——10.

    中国地震局网. 2009. 汶川8.0级地震震间垂直形变速率场监测结果[EB/OL]. 北京: 中国地震局, 2009——05——07[2009——05——10]. 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9——16.

    朱介寿. 2008.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4):348——356.

    Burchfiel B C, Royden L H, Vander Hilst R D, Hager B H, Chen Z, King R W, Li C, Lü J, Yao H, Kirby E(著). 2008. 任俊杰(译). 2008.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J]. 国际地震动态, (8):13——21.

    Wang Q L, Cui D X, Zhang X, Wang W P, Liu J W, Tian K, Song Z S. 2009.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repeated levelings and its constraint on listric fault geometry[J]. Earthquake Science, 22(6): 595——60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612
  • PDF下载量:  20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2-08-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