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现状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THE BEHAVIOUR OF UNDERGROUND WATER AND ITS RELATION WITH EARTHQUAKES IN CHINA
-
摘要: 本文扼要论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的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阐述了我国地下水微动态形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同震及震后的异常动态,并着重指出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为地震预报服务,而且可以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与新构造研究方面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a surve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s;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abundant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observ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for warning indications of earthquakes. Expounds the theory of underground water microbehaviour and results of experiment; inquires into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underground water behaviour before,during and after some earthquakes,amphasizes that there will b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ing and making u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underground water behaviour. It is not only of service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but also has many uses in geophysics,hydrogeology,new tectonics research and other fields for service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
-
[1] 王铁城,王国治,1984.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建设概述.国际地震动态,12:1——3,
[2] 汪成民、王国治、贾化周、李声荣、王铁城,1985.试论我国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布局原则.方法与效果,地震地质,7,2: 52——58,
[3] 地下水动态清理攻关组,1985.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中国地}} 1, 1: 25——34,
[4] 国家地震局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1985.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53,地震出版社.
[5] 车用太,1984.井孔水位的微动态特征综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 18——22,
[6] 郭一新、毛纪英,1988.井水位的降雪荷载效应.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16——219,地震出版社.
[7] 卓明葆,1988.日本秋田地震(Ms=7.7)引起的我国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0——205,地震出版社.
[8] 车用太、朱清钟、黄鹏飞,1988.福建汤坑群井水位固体潮与地震波特征.地震地质, 10, 1: 85——92.
[9] 汪成民、卓明葆、郭一新、程艾华、靖继财、冯运才、吴和梅,1983.地震引起的深井水位振荡现象.地震,2:34——38.
[10] 车用太,1987.监测现代地壳应力动态的一种途径.现代地壳运动研究(3),118——126,地震出版社.
[11] 贾化周、万迪坤、董守玉、王信、王永林,1982.唐山地震地下水位趋势异常分析.地震,2, 2——5
[12] 黄祖彭、黄振义,1988.地下水动态观测条件的清理攻关总结.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169——175地震出版社.
[13] 鱼金子、谷圆珠,车用太,1987,塔院井水位微动态异常信息的识别与分析·华北地震科学,5 4: 32——40,
[14] 汪成民,张国民、梁鸿光,1988.地下水位同震、震后阶变与应力转移.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6——210,地震出版社.
[15] 刘澜波、郑香媛,1985.井水固体潮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地震,1: 7——11.
[16] 车用太、杨会年,1985.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机理的探讨.地震地质.7. 3.43——50,
[17] 车用太、朱清钟,1986.汤坑水压致裂试验的井孔水位动态观测与研究.地震. 6: 9——17,
[18] 车用太,1987.地下水位的地下核爆炸效应及其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 7——12.
[19] 车用太、朱清钟、鱼金子、桂愉侬,1987.韶山车站SK 36井孔水位对列车荷载作用的反映.地震,5:19——24
[20] 郭增建、秦保燕、冯学才,1974.从震原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地球物理学报,17, 99——105
[21] 冯学才,1981.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两种物理机制.地震科学研究,4: 8——13.
[22] 汪成民、罗光伟、石锡钟,198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异常动态与岩体裂隙演变.地震科学研究,4:1——7,
[23] 田竹君、谷圆珠,1985,地下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地震地质,7, 3:51——59.
[24] 杜品仁,1987.北京塔院井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地震地质,9,1: 85——89.
[25] 侯茂生,1984.苏10井水位与应力应变的关系.地震学报,6,90——97,
[26] 丁仁杰、黄才中,1985.用苏03井水震图测定全球大地震震级的初步研究.地震学刊,3: 43——48,
[27] 陈正品、靖继财,1987.山东井水振荡特征与地震关系初步研究.地震研究,10, 3: 297——309,
[28] 刘澜波、郑香媛,1985.由深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确定的液态地核动力学效应.科学通报,20. 1567——1570[1] 王铁城,王国治,1984.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建设概述.国际地震动态,12:1——3,
[2] 汪成民、王国治、贾化周、李声荣、王铁城,1985.试论我国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布局原则.方法与效果,地震地质,7,2: 52——58,
[3] 地下水动态清理攻关组,1985.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中国地}} 1, 1: 25——34,
[4] 国家地震局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1985.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53,地震出版社.
[5] 车用太,1984.井孔水位的微动态特征综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 18——22,
[6] 郭一新、毛纪英,1988.井水位的降雪荷载效应.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16——219,地震出版社.
[7] 卓明葆,1988.日本秋田地震(Ms=7.7)引起的我国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0——205,地震出版社.
[8] 车用太、朱清钟、黄鹏飞,1988.福建汤坑群井水位固体潮与地震波特征.地震地质, 10, 1: 85——92.
[9] 汪成民、卓明葆、郭一新、程艾华、靖继财、冯运才、吴和梅,1983.地震引起的深井水位振荡现象.地震,2:34——38.
[10] 车用太,1987.监测现代地壳应力动态的一种途径.现代地壳运动研究(3),118——126,地震出版社.
[11] 贾化周、万迪坤、董守玉、王信、王永林,1982.唐山地震地下水位趋势异常分析.地震,2, 2——5
[12] 黄祖彭、黄振义,1988.地下水动态观测条件的清理攻关总结.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169——175地震出版社.
[13] 鱼金子、谷圆珠,车用太,1987,塔院井水位微动态异常信息的识别与分析·华北地震科学,5 4: 32——40,
[14] 汪成民,张国民、梁鸿光,1988.地下水位同震、震后阶变与应力转移.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6——210,地震出版社.
[15] 刘澜波、郑香媛,1985.井水固体潮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地震,1: 7——11.
[16] 车用太、杨会年,1985.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机理的探讨.地震地质.7. 3.43——50,
[17] 车用太、朱清钟,1986.汤坑水压致裂试验的井孔水位动态观测与研究.地震. 6: 9——17,
[18] 车用太,1987.地下水位的地下核爆炸效应及其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 7——12.
[19] 车用太、朱清钟、鱼金子、桂愉侬,1987.韶山车站SK 36井孔水位对列车荷载作用的反映.地震,5:19——24
[20] 郭增建、秦保燕、冯学才,1974.从震原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地球物理学报,17, 99——105
[21] 冯学才,1981.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两种物理机制.地震科学研究,4: 8——13.
[22] 汪成民、罗光伟、石锡钟,198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异常动态与岩体裂隙演变.地震科学研究,4:1——7,
[23] 田竹君、谷圆珠,1985,地下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地震地质,7, 3:51——59.
[24] 杜品仁,1987.北京塔院井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地震地质,9,1: 85——89.
[25] 侯茂生,1984.苏10井水位与应力应变的关系.地震学报,6,90——97,
[26] 丁仁杰、黄才中,1985.用苏03井水震图测定全球大地震震级的初步研究.地震学刊,3: 43——48,
[27] 陈正品、靖继财,1987.山东井水振荡特征与地震关系初步研究.地震研究,10, 3: 297——309,
[28] 刘澜波、郑香媛,1985.由深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确定的液态地核动力学效应.科学通报,20. 1567——157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9
- HTML全文浏览量: 25
- PDF下载量: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