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德1) S. Klaus2). 2002: 地震近场记录中来自沉积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震相c. 地震学报, 24(5): 470-478.
引用本文: 王培德1) S. Klaus2). 2002: 地震近场记录中来自沉积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震相c. 地震学报, 24(5): 470-478.

地震近场记录中来自沉积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震相c

  • 摘要: 在1989年10月和1991年3月大同地震余震的近场记录中,发现P波与S波到时之间还存在一个附加震相. 对地震的精确定位表明,有一些带有附加震相的地震记录是在临界角之内的台站得到的,因而可以排除附加震相为地表折射波的可能性. 用质点运动轨迹分析方法对附加震相的振动方向进行分析后认为,附加震相的运动特性与P波的运动特性一致,因而,可能是来自沉积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 设定一个低速的沉积层覆盖在速度较高的基岩之上的速度结构模型,用合成地震图技术模拟出这次地震的附加震相,从而确认该附加震相为盆地底部的S-P转换波. 调整传播路径上沉积基底的深度,可以得到一个概略性的盆地底部的图象,即大同盆地底部是一个沿桑干河河谷中部深、两側浅的V形盆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