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芯法、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钻孔崩落及震源机制解分析所得结果的对比

李方全

李方全. 1992: 套芯法、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钻孔崩落及震源机制解分析所得结果的对比. 地震学报, 14(2): 149-155.
引用本文: 李方全. 1992: 套芯法、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钻孔崩落及震源机制解分析所得结果的对比. 地震学报, 14(2): 149-155.

套芯法、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钻孔崩落及震源机制解分析所得结果的对比

  • 摘要: 我国已积累了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近年来为各种目的开展了套芯法及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并从一些深钻井的测井资料中获得了一批钻孔崩落数据,为地壳应力状态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资料.为了进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笔者对上述各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同一个钻孔中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原地应力测量,如在同一个钻孔中用套芯法及水压致裂法进行观测;用水压致裂法的测量结果与同一钻孔中发现的钻孔崩落资料进行对比.还在相距不远的钻孔中用同样的或不同的方法进行原地应力测量;还将同一地区各种方法所得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差异并不很大.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利用上述各种方法提供的资料来进行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地壳应力状态的研究.
  • [1] 丁健民、王世顺、刘泽凯、毛致新、梁国平、郭启良、高健理、1988.关于胜刊油田水力压裂和孔壁崩落应力测量结果及其应用问题.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28——42,地震出版社,北京.

    [2] 郭启良、丁健民、梁国平,1986.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唐山地区深部地壳应力方向,中国地震,2,3.54——59.

    [3] 李方全,李连捷,1979.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地球物理学报、22,1,1——8.李方全、李延美、王恩福、翟青山,毕尚煦、张钧、刘鹏、魏庆云、赵仕广,1984 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试验,地应力研究文集,9——17.地震出版社,北京.

    [4] 李方全,1985.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4, 1,95——111.

    [5] 李方全、张钧、刘鹏、毕尚煦、毛吉震、赵仕广,1985.唐山地区深部应力测量.华北地震科学.3, 3, 44——52.

    [6] 李方全、刘光勋,1986.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地震学报、8, 2, 156——171.

    [7] 李方全、翟青山、毕尚煦、刘鹏,张钧、赵仕厂,1986.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及初步结果.地震学报8, 4, 431——438.

    [8] 梁海庆、杨增学、郭启良,1986.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地震,1:47——52 .

    [9] 孙世宗、安其美、黄一和,1988.安康水电站地应力测量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 50——58.地震出版社,北京

    [10]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5,268——279.

    [11]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9——24.

    [12] 杨理华、李钦祖,1980.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82——91.地震出版社.北京.

    [13] 翟青山、毛吉震、张钧、魏庆云,李方全,1989.根据钻孔崩落资料确定剑川地区应力声方向,地震地质,11,2,46——52

    [14] Bell, J. S, and Gough, D. L., 1983.The use of borehole breakouts in the study of crustal stress. Zobach. M.D. and Haimson, B. C.(eds.),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turements,201——209.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ion, D. C..

    [15] Li, F. and Liu, G.、1986. Stress state in the upper crust of China maninald J. Phys. Earth, 34, Suppl., S71——S80.

    [16] Yamakawa, N.,1971. Stress field in focal regions. J. Phys, Earth, 19. 347——353.

    [1] 丁健民、王世顺、刘泽凯、毛致新、梁国平、郭启良、高健理、1988.关于胜刊油田水力压裂和孔壁崩落应力测量结果及其应用问题.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28——42,地震出版社,北京.

    [2] 郭启良、丁健民、梁国平,1986.根据钻孔崩落椭圆确定唐山地区深部地壳应力方向,中国地震,2,3.54——59.

    [3] 李方全,李连捷,1979.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地球物理学报、22,1,1——8.李方全、李延美、王恩福、翟青山,毕尚煦、张钧、刘鹏、魏庆云、赵仕广,1984 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试验,地应力研究文集,9——17.地震出版社,北京.

    [4] 李方全,1985.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4, 1,95——111.

    [5] 李方全、张钧、刘鹏、毕尚煦、毛吉震、赵仕广,1985.唐山地区深部应力测量.华北地震科学.3, 3, 44——52.

    [6] 李方全、刘光勋,1986.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地震学报、8, 2, 156——171.

    [7] 李方全、翟青山、毕尚煦、刘鹏,张钧、赵仕厂,1986.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及初步结果.地震学报8, 4, 431——438.

    [8] 梁海庆、杨增学、郭启良,1986.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地震,1:47——52 .

    [9] 孙世宗、安其美、黄一和,1988.安康水电站地应力测量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 50——58.地震出版社,北京

    [10]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5,268——279.

    [11]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9——24.

    [12] 杨理华、李钦祖,1980.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82——91.地震出版社.北京.

    [13] 翟青山、毛吉震、张钧、魏庆云,李方全,1989.根据钻孔崩落资料确定剑川地区应力声方向,地震地质,11,2,46——52

    [14] Bell, J. S, and Gough, D. L., 1983.The use of borehole breakouts in the study of crustal stress. Zobach. M.D. and Haimson, B. C.(eds.),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turements,201——209.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ion, D. C..

    [15] Li, F. and Liu, G.、1986. Stress state in the upper crust of China maninald J. Phys. Earth, 34, Suppl., S71——S80.

    [16] Yamakawa, N.,1971. Stress field in focal regions. J. Phys, Earth, 19. 347——35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20
  • HTML全文浏览量:  35
  • PDF下载量:  3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