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广义影响场的讨论
-
摘要: 研究大震广义影响场的减震与加震作用对于地震危险区划、工程地震与中、短期地震预报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断层的三维弹性位错模式的数值计算结果,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震广义影响场的减震与加震作用以及对其邻近断层运动方式的影响.分别得到这两个地区的广义减震与加震距离同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式如下:中国东部地区广义减震距离 lnR1=0.828M-2.812广义加震距离 lnR2=0.623M+1.266中国西部地区广义减震距离 lnR1=1.285M-5.390广义加震距离 lnR2=0.729M+0.607结果表明,对于同级地震,中国东部地区的广义减震距离与广义加震距离均小于中国西部地区的相应距离.影响减震与加震作用显著程度的因素主要有:(1)与地震断层的相对距离及相对位置:(2)邻近断层运动的旋性(左旋或右旋);(3)大震的震级与引起的附加剪应力的性质(减小或增加);(4)邻近断层的应力状态.
-
-
[1] 陈学忠,1988.斜交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西北地震学报,10, 1, 12——23.
[2] 郭安宁,1989.关于减震问题的讨论.西北地震学报,11. 2. 96——99
[3] 国家地震局,198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79.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地球物理探测成果,9——12.地震出版社,北京.
[5] 郭增建、秦保燕、徐文耀、汤泉,1973.震源孕育模式的初步讨论.地球物理学报,16, 43——48.
[6] 郭增建、秦保燕.1984.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西北地震学报,6, 4, 89——96.
[7] 黄福明、王廷韫. 1980.倾斜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地震学报,2. 1——20.
[8] 黄福明、王廷韫.1983.多段断层均匀滑动的应力分布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6,增刊.678——692.
[9] 黄福明,1989.浅谈断层运动产生的应力波.地震,6: 63.
[10] 汪进,1987.优化减震距离.西北地震学报,9. 4, 28——33.
[11] 章淮鲁,1989.华北地区强震的背景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地震学报,11, 225——235.[1] 陈学忠,1988.斜交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西北地震学报,10, 1, 12——23.
[2] 郭安宁,1989.关于减震问题的讨论.西北地震学报,11. 2. 96——99
[3] 国家地震局,198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79.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1986.中国地壳上地慢地球物理探测成果,9——12.地震出版社,北京.
[5] 郭增建、秦保燕、徐文耀、汤泉,1973.震源孕育模式的初步讨论.地球物理学报,16, 43——48.
[6] 郭增建、秦保燕.1984.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西北地震学报,6, 4, 89——96.
[7] 黄福明、王廷韫. 1980.倾斜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地震学报,2. 1——20.
[8] 黄福明、王廷韫.1983.多段断层均匀滑动的应力分布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6,增刊.678——692.
[9] 黄福明,1989.浅谈断层运动产生的应力波.地震,6: 63.
[10] 汪进,1987.优化减震距离.西北地震学报,9. 4, 28——33.
[11] 章淮鲁,1989.华北地区强震的背景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地震学报,11, 225——23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16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