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林中洋1, 胡鸿翔1, 张文彬2, 章惠芬3, 何正勤1, 林真明4, 邱陶兴5

林中洋1, 胡鸿翔1, 张文彬2, 章惠芬3, 何正勤1, 林真明4, 邱陶兴5. 1993: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地震学报, 15(4): 427-440.
引用本文: 林中洋1, 胡鸿翔1, 张文彬2, 章惠芬3, 何正勤1, 林真明4, 邱陶兴5. 1993: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地震学报, 15(4): 427-440.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 摘要: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 加深到北端的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 之间.固结地壳为上、中、下三层结构,P10界面是上地壳中的一个弱界面,P20和 P30界面分别是中、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分界面,个别地区,在下地壳内部还可以追踪到另一个较弱的 P30界面.PR 界面的深度为0-6km,P10界面的深度为9.2-16.5km,P20和 P30界面的深度分别在17.0-26.5km 和25.0-38.0km 之间.上地壳的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在南高寨与支梯之间达到最大值,基底面的速度可达6.25-6.35km/s,再向北又开始变小.中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自金河洱海断裂向北中地壳是一速度为6.30km/s 的低速层.下地壳为一较强的梯度层.在剖面南段的景谷与景云桥之间和无量山与澜沧江断裂之间存在-上地幔低速区,Pn 波速度只有7.70-7.80km/s,红河断裂以北 Pn 波速度也低,为7.80km/s.在上地幔顶部还追踪到一个P60界面,剖面南端深65km,北端深85km.
  • [1] 陈炳蔚、王恺元、刘万熹等,1987.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大地构造.204pp.地质出版社,北京.

    [2] 阐荣举、林中洋.1986.云南地壳上地幔的初步研究.中国地震.2.4.50——61.

    [3] 甘布尔采夫,T. A. .黎兹尼琴柯,Ю. B. ,贝尔宗,H. C. , 叶比娜齐耶娃. A. M.,帕谢契尼克,H. H. ,柯斯明斯卡娅.H.П ,卡鲁斯,E. B. .1952.俞寿朋译,1955.对比折射法,248.地质出版社,北京.

    [4]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铺等,1986.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133——144.

    [5] 李继良,1988.滇西三江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4: 337——345.

    [6] 马杏垣,1987.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图.地质出版社,北京.

    [7] 孙洁、徐常芳、江剑、史书林、王继军、何明,1989.滇西地区地壳上地慢电性结构与地震构造活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1. 1 .35——45.

    [8]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年,1986.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235——244.

    [9] Giese. P.,Prodehl. C. and Stem, A.,1976. Explosion Sersmology in Cetral Eutope—Data and Results. 429pp.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0] Yan, Q. Z.,Zhaag. G. Q.,Kan. R. J. and Hu,H. X. .1985. Tfm crush structure of Siniao to Malong prohle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Seism. Res. .8.2. 249——280

    [1] 陈炳蔚、王恺元、刘万熹等,1987.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大地构造.204pp.地质出版社,北京.

    [2] 阐荣举、林中洋.1986.云南地壳上地幔的初步研究.中国地震.2.4.50——61.

    [3] 甘布尔采夫,T. A. .黎兹尼琴柯,Ю. B. ,贝尔宗,H. C. , 叶比娜齐耶娃. A. M.,帕谢契尼克,H. H. ,柯斯明斯卡娅.H.П ,卡鲁斯,E. B. .1952.俞寿朋译,1955.对比折射法,248.地质出版社,北京.

    [4] 胡鸿翔、陆涵行、王椿铺等,1986.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133——144.

    [5] 李继良,1988.滇西三江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4: 337——345.

    [6] 马杏垣,1987.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图.地质出版社,北京.

    [7] 孙洁、徐常芳、江剑、史书林、王继军、何明,1989.滇西地区地壳上地慢电性结构与地震构造活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1. 1 .35——45.

    [8] 熊绍柏、滕吉文、尹周勋、赖明惠、黄一年,1986.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9. 235——244.

    [9] Giese. P.,Prodehl. C. and Stem, A.,1976. Explosion Sersmology in Cetral Eutope—Data and Results. 429pp.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0] Yan, Q. Z.,Zhaag. G. Q.,Kan. R. J. and Hu,H. X. .1985. Tfm crush structure of Siniao to Malong prohle .Yunnan Province. China. J. Seism. Res. .8.2. 249——28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0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 PDF下载量:  13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