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冯德益1, 林命周2, 顾瑾平3, 陈荣华4, 何建树5, 蒋淳1, 姜长宁3, 杨彩霞3

冯德益1, 林命周2, 顾瑾平3, 陈荣华4, 何建树5, 蒋淳1, 姜长宁3, 杨彩霞3. 1992: 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地震学报, 14(3): 257-264.
引用本文: 冯德益1, 林命周2, 顾瑾平3, 陈荣华4, 何建树5, 蒋淳1, 姜长宁3, 杨彩霞3. 1992: 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地震学报, 14(3): 257-264.

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综合应用

  • 摘要: 把研究不确定信息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综合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1)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和灰色突变预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为地震预报实用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并给出了初步应用实例;(2)地震模糊聚类预测中指标优劣的灰色建模判断.仍以 GM(1,1)灰色建模为基础,在模糊聚类分析之前作指标择优处理,减少了指标选择的盲目性.以1975年以来江苏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资料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比较清晰,比一般模糊聚类结果有所改进:(3)关联度和模糊聚类在地震预报中的联合应用.把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方法和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当中,以华北地区每年地震强度预测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预报所依据的不少信息和指标都带有灰色模糊的性质,因而,综合使用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可望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 [1] 邓民宪.宋龙伯, 1988.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国l际地震动态.3:1——4.

    [2] 邓聚龙,1985,灰色系统理论的GM模型模糊数学,2: 23——32.

    [3]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陈化成、顾瑾平、钟廷蛟编著,1983.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58——68.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冯德益,1989.模糊数学方法在中日两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国际地震动态,1——6.

    [5] 谭承业,1986a.强震前兆的关联度及模糊聚类分析.地震研充,9, 409——418.

    [6] 谭承业.阮圣娜、杨桂莎, 1986b.地震灰色模型的建立及讨论.地震研究,9, 685——692.

    [7] 王铮、和莹,1990.灰色系统建模方法的理论困难及其克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0, 5. 17——20.

    [8] Deng. J. L., 1982.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 Sr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288——294.

    [9] Zadeh, L. A. ,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1] 邓民宪.宋龙伯, 1988.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国l际地震动态.3:1——4.

    [2] 邓聚龙,1985,灰色系统理论的GM模型模糊数学,2: 23——32.

    [3]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陈化成、顾瑾平、钟廷蛟编著,1983.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58——68.地震出版社,北京.

    [4] 冯德益,1989.模糊数学方法在中日两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国际地震动态,1——6.

    [5] 谭承业,1986a.强震前兆的关联度及模糊聚类分析.地震研充,9, 409——418.

    [6] 谭承业.阮圣娜、杨桂莎, 1986b.地震灰色模型的建立及讨论.地震研究,9, 685——692.

    [7] 王铮、和莹,1990.灰色系统建模方法的理论困难及其克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0, 5. 17——20.

    [8] Deng. J. L., 1982.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 Sr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288——294.

    [9] Zadeh, L. A. ,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14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8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