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世纪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可能变动

赵根模

赵根模. 1992: 16-20世纪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可能变动. 地震学报, 14(2): 144-148.
引用本文: 赵根模. 1992: 16-20世纪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可能变动. 地震学报, 14(2): 144-148.

16-20世纪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可能变动

  • 摘要: 通过研究16——17世纪华北4个特大地震的地表断层,重建应力场.其中3个是倾滑正断层,最大主应力是垂直向的,最小主应力是 NW-SE 向近水平引张应力;另一个是包含逆冲和倾滑事件的复杂断层.上述特点与现代应力场迥然不同,这表明从16世纪以来华北应力场曾发生重大变动,主应力轴旋转约90度.在16——17世纪,华北断陷盆地地幔上涌隆起导至引张应力场和一系列特大地震.
  • [1] 陈运泰、林邦慧、林中洋、李志勇, 1975.根据地面形变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地球物理学报,18, 3, 164——182.

    [2] 邓起东、张裕明、许桂林、范福田,1979.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 1, 11——12.

    [3] 高维明、郑朗荪、李家灵、林趾祥,1988, 1668年郑城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中国地震,4, 3, 9——15.

    [4] 李钦祖,1980.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3, 4, 376——388.

    [5] 罗焕炎,1979.从大陆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成因和机制.地震地质,1, I. 1——10.

    [6] 罗焕炎、高维安、高维红,1988.山西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数值模拟.地震地质,10, I, 71——78.

    [7] 许忠淮、戈树漠,1984.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地震断裂带应力场.地震学报,6, 395——403.

    [8]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 24——37.

    [9] 杨理华、李钦祖,1980.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82——90.地震出版社,北京.

    [10] 张裕明、汪良谋、董瑞树,1979.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探讨.地震地质,1,1,23——28.

    [11] 张之立、方兴、门红,1987.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模式及山西地堑带特点.地震学报、9, 36——50.

    [12] Etchecopar, A., Vasseus, G. and Daiguitres, M.,1981.An inverse problem in microtectonic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ss tensors from fault striation analysis. Jour. Stns,.Gent .3,1,51——65.

    [13] Molnar, P. and Tapponnicr, P.,1975. Cenozoic tectonic of Asia: Effect, of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 189, 4201,419——426.

    [1] 陈运泰、林邦慧、林中洋、李志勇, 1975.根据地面形变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地球物理学报,18, 3, 164——182.

    [2] 邓起东、张裕明、许桂林、范福田,1979.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 1, 11——12.

    [3] 高维明、郑朗荪、李家灵、林趾祥,1988, 1668年郑城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中国地震,4, 3, 9——15.

    [4] 李钦祖,1980.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3, 4, 376——388.

    [5] 罗焕炎,1979.从大陆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成因和机制.地震地质,1, I. 1——10.

    [6] 罗焕炎、高维安、高维红,1988.山西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数值模拟.地震地质,10, I, 71——78.

    [7] 许忠淮、戈树漠,1984.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地震断裂带应力场.地震学报,6, 395——403.

    [8]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1, 24——37.

    [9] 杨理华、李钦祖,1980.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82——90.地震出版社,北京.

    [10] 张裕明、汪良谋、董瑞树,1979.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探讨.地震地质,1,1,23——28.

    [11] 张之立、方兴、门红,1987.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模式及山西地堑带特点.地震学报、9, 36——50.

    [12] Etchecopar, A., Vasseus, G. and Daiguitres, M.,1981.An inverse problem in microtectonic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ss tensors from fault striation analysis. Jour. Stns,.Gent .3,1,51——65.

    [13] Molnar, P. and Tapponnicr, P.,1975. Cenozoic tectonic of Asia: Effect, of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 189, 4201,419——42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69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 PDF下载量:  8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