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倾斜前兆资料特征选择及分类效果的研究

李正媛陈德福吴翼麟李晓军

李正媛陈德福吴翼麟李晓军. 1996: 地倾斜前兆资料特征选择及分类效果的研究. 地震学报, 18(4): 470-474.
引用本文: 李正媛陈德福吴翼麟李晓军. 1996: 地倾斜前兆资料特征选择及分类效果的研究. 地震学报, 18(4): 470-474.

地倾斜前兆资料特征选择及分类效果的研究

  • 摘要: 借鉴非线性科学的认识观和模式识别中的数字特征筛选法,综合使用地倾斜前兆序列的物理、数字特征,以高维空间数字特征及其结构关系代替单一特征指标刻划序列的动态变化,通过识别分类研究倾斜前兆序列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 期刊类型引用(24)

    1. 栗梓豪. 水库诱发地震多方法研究——以紫坪铺水库为例. 华北自然资源. 2025(02): 68-73 . 百度学术
    2. 尹迪,董培育,石耀霖. 紫坪铺库区小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22(01): 256-267 . 百度学术
    3. 王铭浩,何骁慧,王烁帆.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1): 67-77 . 百度学术
    4. 宫猛,徐锡伟,李康. 汶川M_W7.9地震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1224-1234 . 百度学术
    5. 杨磊,李保华,常廷改. 水库地震震源深度校核方法研究与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11): 1194-1197 . 百度学术
    6. 李海兵,许志琴,王焕,张蕾,何祥丽,司家亮,孙知明. 汶川地震断裂带滑移行为、物理性质及其大地震活动性——来自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的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1680-1697 . 百度学术
    7. 王焕,李海兵,张蕾,孙知明,司家亮,裴军令. 龙门山断裂带假玄武玻璃特征及断层弱化机制的探讨.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1698-1714 . 百度学术
    8. Yong Chen,Jiupeng Hu,Fei Peng. Seismological challenges in earthquake hazard reductions:reflections o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cience Bulletin. 2018(17): 1159-1166 . 必应学术
    9. 祁玉萍,龙锋,肖本夫,路茜,江鹏.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地球学报. 2018(05): 622-634 . 百度学术
    10. 倪四道,周勇,钱韵衣,何骁慧. 2008年汶川地震ScS波是否触发了首个6级余震?. 科学通报. 2018(30): 3124-3136 . 百度学术
    11. 管勇,吴朋,马付红. 地震台站空隙角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3): 53-59 . 百度学术
    12. 李佳欣,洪启宇,郑需要.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 地震学报. 2017(02): 188-206+306 . 本站查看
    13. 管勇,吴朋,范军,傅莺,唐淋,马付红. 台站分布对不同方法定位结果的影响程度——以芦山余震为例. 四川地震. 2017(01): 29-33 . 百度学术
    14. Yong Zhang,Rongjiang Wang,Jochen Zschau,Yun-tai Chen,Stefano Parolai,Torsten Dahm,郑绪君,许月怡. 基于高频GPS和强震资料的迭代反褶积与叠加方法对地震破裂过程的自动成像. 世界地震译丛. 2016(06): 500-520 . 百度学术
    15. 陈志耕. 东秦岭216.8Ma前7.0级隐爆成因大地震的震源遗迹. 地质学报. 2015(08): 1495-1529 . 百度学术
    16. 魏娅玲,蔡一川,苏金蓉. 小震群朝汶川主震初始破裂点撕裂的震兆图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5): 17-20+24 . 百度学术
    17. 贺鹏超,沈正康.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破裂触发过程.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0): 3308-3317 . 百度学术
    18. 杨军,袁松湧,金明培,李孝宾,叶泵,芮文军. JOPENS系统汇集REFTEK实时数据的实践应用.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Z3): 288-293 . 百度学术
    19. 金明培,汪荣江,戴仕贵. 线性单事件地震定位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尝试. 地震学报. 2014(05): 757-769+980 . 本站查看
    20. FANG RongXin,SHI Chuang,WANG GuangXing,LIU JingNan.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of large earthquake determined from high-rate GPS observ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07): 1645-1652 . 必应学术
    21. 方荣新,施闯,王广兴,刘经南. 利用高频GPS确定大地震震中和震级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应用结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1): 90-97 . 百度学术
    22. 陈晨,胥颐. 芦山M_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4028-4036 . 百度学术
    23. 张新东,闫俊岗,张小涛,燕玲玲,赵翠萍. 用余震确定2008年汶川M_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 中国地震. 2013(02): 230-235 . 百度学术
    24. 王永昕,陈虹. 应急预案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作用——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为例. 国际地震动态. 2012(11): 17-22+4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 PDF下载量:  127
  • 被引次数: 39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4-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