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萱1, 赵金瑞1, 杨元喜周庆珍2, 贾占岭2, 熊介1. 1994: 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和应变分析. 地震学报, 16(1): 70-78.
引用本文: 孙廷萱1, 赵金瑞1, 杨元喜周庆珍2, 贾占岭2, 熊介1. 1994: 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和应变分析. 地震学报, 16(1): 70-78.

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和应变分析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实用化和空间应变的一系列问题。利用整体大地测量和动态平差的理论, 建立了实用模型和基础观测方程;进而导出了重力向量、天顶距、方位角、距离、正常高差和重力位差的观测方程, 并解决了实用化的局部重力场协方差函数的求定问题:推导了三维应变的公式, 并计算了应变参数;改进了德国学者Landan, Hem等人的OPERA软件, 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MASSCOMP小型机上的程序, 对一个一等三角锁环和部分二等三角点(共124个点)的三角网和重力、水准、天文测量的两期观测结果进行了整体平差, 做了应变分析。取得了有参考价值的初步结果。
  • 自1970年以来云南地区发生的M≥6.0地震,其中有80%以上震前周边出现过4级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王兰兰,刘丽芳,2004),有些7级地震前也出现过前震活动,如1988年澜沧MS7.6、 1998年宁蒗MS6.2和1995年孟连MS7.3等地震. 但出现小震群活动后没有发生更大地震的震例也较多,因此对小震群特别是M4.0—5.0地震群是否是前震序列类型的分析判断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对地震序列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地震目录的分析方法已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地震序列概论(吴开统等,1990)和中国大陆地震序列研究(蒋海昆等,2007). 随着数字地震观测的发展,应用波形资料进行震源信息的提取并用于地震序列的判断,已成为原有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

    早在模拟地震记录时期,陈颙(1978)在利用地震波形记录从震源机制的角度研究部分震例后指出,前震、 余震和震群在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并提出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来确定地震危险性. 进入数字地震时代后,Wiemer和Wyss(2002)赵英萍等(2004)王俊国和刁桂苓(2005)等又研究了更多的震例. 结果表明,大震之前震源机制具有趋于一致的现象,这使得通过震源机制一致性来判断未来是否会发生更大地震成为可能. 大震的震源机制已很准确,而中小地震由于受到台站数量和分布的限制,很难准确求解震源机制,这使得利用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来判断未来有无更大地震发生变得困难.

    Lund和Böðvarsson提出一种利用体波观测谱振幅的相关程度判断震源机制相似性的方法. 崔子健等(2012)改进了这一方法,从谱振幅相关系数的角度来研究震源机制一致性,并计算了发生在云南西北部的5个小震群序列. 结果表明: 强震前的小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明显较大,接近于1.0,震源机制相似性显著; 非前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弱,谱振幅相关系数偏离1.0 较大. 这与实际结果非常吻合,表明谱振幅相关分析法可能是判定小震群类型的物理意义较为明确的方法之一.

    本文采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计算了2008年以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6个中小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这些地震序列类型较为丰富,其中既有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地震,也有震群型和双震型地震.

    台站记录的位移谱Uij(f)可表达为

    式中: Uij(f)为台站j记录的地震i的位移谱; f为频率; Si(f)为地震i包含辐射图型因子的震源谱; Pij(f)为地震i至台站j之间的传播路径效应; L′j(f)为台站j的局部场地效应,即台站j附近近地表地层介质对地面运动的放大效应; Nj(f)为台站j附近的地面运动噪声; Ij(f)为台站j的仪器响应; Wj为台站j的自由表面效应.

    式(1)中的Si(f)可表示为

    式中: S′i(f)为地震i的震源谱,也叫震源效应; φij为地震i的震源辐射图型因子,由震源机制解的断层面走向、 倾角、 滑动角以及台站j相对于震源i的位置所确定,反映了震源机制信息.

    根据Brune模型(Brune,1970),S′i(f)可表示为

    式中: Ω′0i为地震i的震源谱低频渐近线值,即零频极限值; fc为低频渐近线与高频渐近线交点处的频率,称为拐角频率.

    定义谱振幅Ω0ij为台站j记录到的地震i的包含辐射图型因子的震源谱零频极限值,即

    式(1)中的Pij(f)可表示为

    式中,Gij为几何扩散因子,Rij为震源距,Q(f)为介质的品质因子,vP波或S波的传播速度.

    从波形资料中去除噪声和仪器响应,并令广义台站场地效应Lj(f)=L′j(f)Wj,则台站j记录的地震i的地面运动位移谱Uij(f)为

    对台站j记录的两次地震xy,有

    由式(7)、 式(8)及式(2)、 式(3)不难看出,若这两次地震之间的距离远小于震源距,即同一台站接收的地震射线所经过的路径相同(Pxj(f)=Pyj(f)),并且震源机制解相同,则这两次地震的位移谱Uxj(f)和Uyj(f)的相对大小只与这两次地震的Ω0相对大小有关; 若震源机制解不同,则还与这两次地震震源机制的辐射图型因子有关. 因此,可通过波形资料计算地震xy的谱振幅相关系数rxy来反映震源机制是否相似. 若震源机制相似,则谱振幅相关系数接近于1; 若震源机制不相似,则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 这两次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rxy(Lund,Böðvarsson,2002)可表示为

    式中: xjlyjl分别表示利用台站j记录的地震x和y的l分量波形资料所反演得到的谱振幅Ω0xj和Ω0yj的对数值;和分别为xjl与yjl的平均值; n为参与计算的台站个数; l取值为1—5,依次表示径向、 垂向分量的P波记录与径向、 切向、 垂向的S波记录. 这里取5个不同分量的P波和S波波形分别计算谱振幅后再进行互相关计算,其目的是为了充分使用P波和S波中所包含的震源机制解信息,提高研究结果的置信度.

    按地震在序列中的时间顺序,将序列中第K(K≥2)次地震与其前面的第K-1次地震编入一组,计算组内每两次地震之间的相关系数rxy,并把得到的N=K(K-1)/2次地震取平均,其结果代表了第K次地震与其前面所有地震谱振幅的相关程度. 以步长为1进行滑动,计算每个组内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即可得到随时间变化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对每个序列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 收集序列波形资料; ② 将波形资料旋转为径向和切向,采用延迟时间窗方法(Chael,1987; 黄玉龙等,2003)计算位移谱; ③ 采用Atkinson和Mereu(1992)方法反演得到滇西地区QP=103.8f0.429QS=101.2f0.651; ④ 采用多台多事件联合反演台站的场地响应(Moya,Jorge,2000); ⑤ 获得经过传播路径及台站响应校正的谱振幅,并计算各分量、 各分组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图 1为本文使用的一次地震的波形及其位移谱图像.

    图  1  畹町台(WaD)记录到的一次地震的波形(a)及计算得到的相应观测位移谱(b)
    Z, T和R分别表示垂向、 切向和径向分量; PZ和PR分别表示P波位移谱的垂向和 径向分量; SZ, SR和ST分别表示S波位移谱的垂向、 径向和切向分量
    Figure  1.  Waveform of one earthquake recorded by the station WaD (a), and corresponding displacement spectra from observed data (b)
    Z, T and R represent vertical, tangential and radial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PZ and PR represent vertical and radial components of the P-wave displacement spectrum, respectively. SZ, SR and ST represent vertical, radial and tang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S-wave displacement spectrum, respectively

    2008年以来,滇西地区共发生了4组MS≥5.0地震和2组MS≥4.0地震,这6个地震序列的主要参数和分布见表 1图 2

    表  1  2008年以来滇西地区部分MS≥4.0地震的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partial MS≥4.0 earthquakes in western Yunnan region since 200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滇西地区地震序列和台站(三角形表示)分布
    ① 2008-03-21盈江MS5.2地震序列; ② 2008-08-20和08-21盈江MS4.9,MS5.8地震序列; ③ 2010-04-02和04-03腾冲MS4.3,MS4.0地震序列; ④ 2010-06-01施甸MS4.8地震序列; ⑤ 2011-03-10盈江MS5.8地震序列; ⑥ 2011-06-20和08-09腾冲MS5.3,MS5.2地震
    Figure  2.  Distributions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stations (denoted by solid triangles) in western Yunnan region
    MS5.2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arch 21,2008; ② MS4.9 and MS5.8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August 20,2008 and August 21,2008,respectively; ③ MS4.3 and MS4.0 Tengc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April 2,2010 and April 3,2010,respectively; ④ MS4.8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of June 1,2010; ⑤ MS5.8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arch 10,2011; ⑥ MS5.3 and MS5.2 Tengc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June 20,2011 and August 9,2011,respectively

    1)2008年3月21日盈江MS5.2地震序列. 采用腾冲台(TeC)、 芒市台(MaS)和畹町台(WaD)等3个地震台记录的18次ML≥2.9的地震资料,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盈江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值在0.87—0.92之间,平均值为0.88(图 3a). 该地震序列是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较为丰富. 从相关系数的时间序列看,自3月21日主震开始到6月整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5,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较高.

    图  3  滇西地区6个地震序列的震级-时间及相关系数图
    (a)2008-03-21盈江MS5.2地震序列;(b)2008-08-20和08-21盈江MS4.9,MS5.8地震序列; (c)2010-04-02和04-03腾冲MS4.3,MS4.0地震序列;(d)2010-06-01施甸MS4.8地震序列; (e)2011-03-10盈江MS5.8地震序列;(f)2011-06-20和08-09腾冲MS5.3,MS5.2地震序列
    Figure  3.  M -t plot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pectral amplitude of six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western Yunnan region
    (a)MS5.2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arch 21,2008;(b)MS4.9 and MS5.8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August 20,2008 and August 21,2008,respectively;(c)MS4.3 and MS4.0 Tengc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April 2,2010 and April 3,2010,respectively;(d)MS4.8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of June 1,2010; (e)MS5.8 Yi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arch 10,2011;(f)MS5.3 and MS5.2 Tengc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of June 20,2011 and August 9,2011,respectively

    2)2008年8月20,21日盈江MS4.9,MS5.8地震序列. 这次地震主震发生之后,余震的震中向南迁移,整个序列的震中呈带状分布(图 2). 谱振幅相关分析法要求所选地震拥有近似相同的射线路径,而本次地震余震的非丛集分布特征不满足这一要求,故只选取了序列初期的少数丛集地震. 利用腾冲台(TeC)、 芒市台(MaS)、 畹町台(WaD)和泸水台(LuS)等4个地震台的资料得到了14次ML≥3.3地震的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 3b),相关系数值在0.68—0.81之间,平均值为0.75. 从该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时间进程图上看,MS4.9地震前的相关系数比MS5.8地震的高,MS5.8地震后相关系数有所下降.

    3)2010年4月2,3日腾冲MS4.3,MS4.0地震序列. 利用保山台(BaS)、 畹町台(WaD)、 永德台(YoD)、 芒市台(MaS)和泸水台(LuS)等5个地震台记录的7次ML≥2.5的地震资料计算了腾冲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值在0.80—0.89之间(图 3c),平均值为0.86. 该序列的特点是相关系数一直大于0.80,在MS4.0地震后也没有下降.

    4)2010年6月1日施甸MS4.8地震序列. 利用云县台(YuX)、 腾冲台(TeC)、 永德台(YoD)、 芒市台(MaS)和泸水台(LuS)等5个地震台记录的15次ML≥3.0的地震资料计算了施甸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其数值在0.75—0.91之间(图 3d),平均值为0.80.

    5)2011年3月10日盈江MS5.8地震序列. 这次地震序列是前震较为丰富的序列,主震为MS5.8. 震前86天震源区就开始有小震活动,ML≥4.5的前震就有3次,丰富的前震序列和大量的ML≥3.0地震(图 3e)为研究该序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利用畹町台(WaD)、 腾冲台(TeC)、 芒市台(MaS)、 热海台(RHT)、 箐口台(QKT)和新华台(XHT)等6个地震台记录的76次ML≥2.9的地震资料计算了盈江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该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值在0.85—0.94之间,平均值为0.88(图 3e). 该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如果以MS5.8地震为分界,可以看出其前震的相关系数比余震稍高,但总体上整个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值都比较高,均大于0.85.

    6)2011年6月 20日和8月9日腾冲MS5.3,MS5.2地震序列. 利用保山台(BaS)、 芒市台(MaS)、 泸水台(LuS)、 箐口台(QKT)和平原台(PYZ)等5个地震台记录的55次ML≥2.5的地震资料计算了腾冲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图 3f是其随时间变化图. 腾冲地震序列从5月25日开始至8月23日基本结束,谱振幅相关系数最初有一个短暂的上升下降的过程,之后其数值在0.81—0.88之间波动,平均值为0.83. 该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8.

    表 2统计了上述6个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从该表可以看出,无论是震群型还是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特别是2008年3月21日盈江MS5.2地震序列和2011年3月10日盈江MS5.8地震序列. 由于主震后所有余震的相关系数一直较高,所以均值较高. 而其后在原震源区并未发生更大的地震,这一结果与设想的“前震相关系数高,余震相关系数低”显然是不吻合的. 从该区这一时期中等地震的时空分布看,2008年3月21日盈江MS5.2地震后5个月,在距离该地震55 km的地方再次发生8月21日的盈江MS5.8地震; 2011年3月10日盈江MS5.8地震后时隔3.3个月,在距离该地震85 km的地方又发生了6月20日和8月9日的腾冲MS5.3和MS5.2地震,之后该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仍然较高,一直大于0.8. 2012年11月,在2008年以来的滇西中等地震丛集活动区域西南270 km的地方发生了1次MS7.0地震. 这种谱振幅相关系数的持续高值可能表明区域应力水平状态一直处于高值,在这种状态下,余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会一直保持高值.

    表  2  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及类型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pectral amplitude and types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本文所计算的6个地震序列中,除2008年8月21日盈江MS5.8地震主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降至0.7左右外,其余地震无论是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 双震型,还是震群型地震,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大部分都在0.8以上. 与崔子健等(2012)得到的云南西北部的前震序列和一般小震群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的结果相比,本文没有得到余震相关系数较低的结果.

    2)2011年3月10日盈江MS5.8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好(付虹等,2011). 这一时期由MS≥4.0地震计算得到的云南大部分区域震源机制的一致性也都比较好云南省地震局. 2011. 云南省地震局2012年年度地震趋势报告.,与作者计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是吻合的. 所计算的6个地震序列时间上集中发生在2008—2011年,空间上集中分布在200 km范围内,两两地震间的最大直线距离不超过160 km(图 2),表明这一时期该区域的小地震相关程度较高,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这可能也是该区域中等地震丛集发生的原因.

    3)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可能仅表明区域应力水平较高,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发生前震序列,也有可能发生非前震序列. 在高应力状态下,区域内容易出现中等地震丛集发生或不在原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现象. 结合崔子健等(2012)的结果分析,如果可以把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作为判别其后没有更大地震发生、 不是直接前震的指标,则相关系数较高的情况更为复杂,不能完全用其明确判断已发生的地震是否是前震. 当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表明该地震序列附近地区再次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4)获取判断地震序列类型的充分必要指标非常困难,这也是地震预报成为世界性难题的原因之一. 然而,通过不断总结、 积累更多震例的结果,从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必然会对地震预报产生有益的影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崔子健为本研究提供了计算程序,并对如何使用该程序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 云南数字地震台网提供了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审稿专家为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 [1] 国家地震局地震测量队.1975. 1966年邢台地震的形变.地球物理学报.18, 240——245.

    [2] 国家地震局测量队, 1977.海城7. 3级地震的地形变.地球物理学报, 20, 251一263.

    [3] 环文林、时振梁、那家全、汪素云, 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地震学报, 1, 109——120.

    [4] 华祥文, 1980.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地震学报, 2, 130——145.

    [5] 李钦祖, 1980.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地球物理学报, 2, 376——388.

    [6] 萨卡托夫, Л. С.(著), 1953.高等测量学教程, p. 127.同济大学测量系大地教研室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译), 1956.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7] 熊介, 1988.椭球大地测量学, y. 37.解放军出版社, 北京.

    [8] 许忠淮、刘玉芬、张郑珍, 1979.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丁地震学报, 1, 121一132.

    [9] 杨元喜、周庆珍、赵金瑞、孙廷茸、贾占岭, 1990a.四维整体大地测量的计算程序及主要技术说明.测绘科技, 9;10.

    [10] 杨元喜、孙廷置、赵金瑞、熊介、周庆珍, 1990b.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实用模型及观测方程.郑州测绘学院学报, 2, 12——19.

    [11] 杨元喜、熊介、周庆珍、孙廷置、赵金瑞, 1990c.地壳应变分析模型.郑州测绘学院学报, 2:20.

    [12] 杨元喜、熊介、周庆珍、孙廷营、赵金瑞, 1990d.四维整体大地测量的解算及其协方差函数的确定.测绘科技, 4:3.

    [13] 杨元喜, 1987.整体大地测量若干问题的研究, p.2.郑州测绘学院, 郑州.

    [14] 那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 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 1, 9——29.

    [15] 周翠英、魏光兴, 1987.沂沐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华北地震科学, 5, 2, 29——39.

    [16] 赵金瑞, 1981.鲁中南应变场和地壳的最新运动.地展学报, 3, 126——134.

    [17] Collier, P. A., Eissfeller, B., Hein, G. W. and Landau, H., 1988. On a 9——D Integrated Geodesy. Bull Geodesique 82, 1.

    [18] Xiong, J. and Yang, Y. X., 1987. Three dimensional strength analysis of geodetic networks using strain. Prxeedirzgs of 19 IUGG.

    [19] Xiong, J. and Yang, Y. X., 1988.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3——D geodetic network. Actor Geo. Cart. Sirzica, 17, Special Issue of Geodesy, 112.

    [1] 国家地震局地震测量队.1975. 1966年邢台地震的形变.地球物理学报.18, 240——245.

    [2] 国家地震局测量队, 1977.海城7. 3级地震的地形变.地球物理学报, 20, 251一263.

    [3] 环文林、时振梁、那家全、汪素云, 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地震学报, 1, 109——120.

    [4] 华祥文, 1980.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地震学报, 2, 130——145.

    [5] 李钦祖, 1980.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地球物理学报, 2, 376——388.

    [6] 萨卡托夫, Л. С.(著), 1953.高等测量学教程, p. 127.同济大学测量系大地教研室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译), 1956.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7] 熊介, 1988.椭球大地测量学, y. 37.解放军出版社, 北京.

    [8] 许忠淮、刘玉芬、张郑珍, 1979.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丁地震学报, 1, 121一132.

    [9] 杨元喜、周庆珍、赵金瑞、孙廷茸、贾占岭, 1990a.四维整体大地测量的计算程序及主要技术说明.测绘科技, 9;10.

    [10] 杨元喜、孙廷置、赵金瑞、熊介、周庆珍, 1990b.四维整体大地测量实用模型及观测方程.郑州测绘学院学报, 2, 12——19.

    [11] 杨元喜、熊介、周庆珍、孙廷置、赵金瑞, 1990c.地壳应变分析模型.郑州测绘学院学报, 2:20.

    [12] 杨元喜、熊介、周庆珍、孙廷营、赵金瑞, 1990d.四维整体大地测量的解算及其协方差函数的确定.测绘科技, 4:3.

    [13] 杨元喜, 1987.整体大地测量若干问题的研究, p.2.郑州测绘学院, 郑州.

    [14] 那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 1979.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 1, 9——29.

    [15] 周翠英、魏光兴, 1987.沂沐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华北地震科学, 5, 2, 29——39.

    [16] 赵金瑞, 1981.鲁中南应变场和地壳的最新运动.地展学报, 3, 126——134.

    [17] Collier, P. A., Eissfeller, B., Hein, G. W. and Landau, H., 1988. On a 9——D Integrated Geodesy. Bull Geodesique 82, 1.

    [18] Xiong, J. and Yang, Y. X., 1987. Three dimensional strength analysis of geodetic networks using strain. Prxeedirzgs of 19 IUGG.

    [19] Xiong, J. and Yang, Y. X., 1988.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3——D geodetic network. Actor Geo. Cart. Sirzica, 17, Special Issue of Geodesy, 112.

  • 期刊类型引用(15)

    1. 赵小艳,蒋海昆,孟令媛,苏有锦,贺素歌. 基于决策树的川滇地区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特征重要性研究. 地震研究. 2024(03): 321-335 . 百度学术
    2. 蒋海昆,王锦红. 适用于机器学习的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特征重要性讨论. 地震研究. 2023(02): 155-172 . 百度学术
    3. 马倩雯,宋春燕,陈勇,郭寅,张琳琳. 库车东南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分析. 内陆地震. 2023(04): 373-380 . 百度学术
    4. 付虹,刘自凤,胡小静,李智蓉,洪敏,彭关灵,王光明,倪喆.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异常跟踪分析. 地震研究. 2021(03): 301-308 . 百度学术
    5. 赵小艳,王光明,张潜,贺素歌,樊文杰,刘自凤.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特征及强余震判定. 地震研究. 2021(03): 309-319 . 百度学术
    6. 杨士超,张博,曹凤娟,王亮,邵媛媛. 盖州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研究. 地震. 2019(03): 158-165 . 百度学术
    7. 李宏伟,王霞,宋美琴,吴昊昱. 2016年运城盐湖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3): 35-40 . 百度学术
    8. 周少辉,蒋海昆. 前震研究进展综述. 地震. 2016(03): 1-13 . 百度学术
    9. 袁丽文,李强,陈智勇. 福建水口及仙游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华南地震. 2016(03): 35-42 . 百度学术
    10. Zhou Shaohui,Jiang Haikun. A Review on Research of Foreshock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6(04): 470-484 . 必应学术
    11. 倪红玉,刘泽民,洪德全,汪小厉,赵朋. 综合研究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地震地质. 2015(04): 1004-1019 . 百度学术
    12. 黄显良,刘泽民,郁建芳,倪红玉,张炳,王琐琛. 2014年安徽金寨M_L3.9震群序列震源一致性研究. 地震学报. 2015(06): 916-924+1 . 本站查看
    13. 崔子健,李志雄,陈章立. 云南景谷M_S6.6、云南沧源M_S5.5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分析. 地震研究. 2015(04): 535-540+697 . 百度学术
    14. 崔子健,李志雄,陈章立,邵志刚. 中国东北2次中强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研究. 中国地震. 2015(02): 218-226 . 百度学术
    15. 黄浩,付虹,王培玲,马玉虎.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地震研究. 2014(04): 532-53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9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 PDF下载量:  93
  • 被引次数: 15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