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林邦慧, 陈运泰, 魏富胜, 李志勇

林邦慧, 陈运泰, 魏富胜, 李志勇. 1979: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地震学报, 1(2): 133-149.
引用本文: 林邦慧, 陈运泰, 魏富胜, 李志勇. 1979: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地震学报, 1(2): 133-149.
Lin Bang-hui, Chen Yun-tai, Wei Fu-sheng, Li Zhi-yongcommult. 1979: A STUDY OF ASYMMETRICALLY BILATERAL RUPTURE PROCES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2): 133-149.
Citation: Lin Bang-hui, Chen Yun-tai, Wei Fu-sheng, Li Zhi-yongcommult. 1979: A STUDY OF ASYMMETRICALLY BILATERAL RUPTURE PROCES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2): 133-149.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A STUDY OF ASYMMETRICALLY BILATERAL RUPTURE PROCES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 摘要: 本文计算并分析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的矩形断层辐射的 P 波远场位移谱, 提出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初步方法, 并将它应用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海城地震的破裂方式是在震源地区北西西断层上发生的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 断层总长度为54公里, 主破裂朝北西西方向, 破裂长度为38公里, 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 向南东东方向破裂的长度为16公里, 破裂速度亦为1.3公里/秒.进而求得海城地震的震源参数为:走向滑动平均错距117厘米;倾向滑动平均错距33厘米;地震矩5.2×1026 达因·厘米;应力降22巴;应变降3.3×10-5; 释放的总能量3.4×1022尔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and analysed the theoretical spectral amplitudes of the displacements of P waves in the far-field radiated from a rectangular fault whose made of rupture is bilateral and asymmetrical. A preliminary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rupture process is presented and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on February 4, 197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is shock is bilateral and asymmetrical along a NWW direction.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fault is 54 km. The principal rupture propagated 38 km in the NWW direction and 16 km in the SEE direction, both with velocity of about 1.3 km/sec. The source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as follows: the average dislocation of strike slip 117 cm; dip slip, 33cm; seismic moment, 5.2×1026 dyne-cm; stress drop 22 bars and strain drop, 3.3×10-5. The total energy amp;quot;released is 3.4×1022ergs.
  • [1] 顾浩鼎、陈运泰等,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地震的震源机制, 地球物理学报, 19, 4, 270—285, 1976.

    [2] 王妙月等,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中国科学, 第1期, 85—97, 1976.

    [3] J. C. Savage, Relation of corner frequency to fault dimensions, J. Geophys. Res., 77, 3788—3795, 1972.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仪器概论, 科学出版社, 1978.

    [5] H. Berckhemer and K. H. Jacohs,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al process in earthquake foci by analyzing the pulse shape of body waves, AD—738953, 1968.

    [6] 陈运泰等,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地球物理学报, 18, 3, 164—182, 1975.

    [7] S. J. Gibowicz, Stress drop and aftershocks, Bull. Seism. Soc. Amer., 63, 4, 1433—1446, 1973.

    [8] R. J. Geller, The June 10, 1975 Kurile Islands tsunami earthquake, Fault Mechanics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nake Prediction, 213—226, 1977.
  • 期刊类型引用(48)

    1. 杨楚凡,王伟,张磊,汪俊诚. 近场双向地震动输入的隧道响应分析.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4(01): 16-23 . 百度学术
    2. 蒋程凯,王宏伟,张浩,陈学良,范志凯,东华大学. 复杂地震动作用下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04): 469-478 . 百度学术
    3. 韩淼,蒋金卫,杜红凯,刘洋博,冯思嘉,董凯旗.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设备-结构耦合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地震工程学报. 2023(01): 12-19+42 . 百度学术
    4. 李博文,荣强,刘海洋,陈永涛.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平面不规则结构双层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01): 82-89 . 百度学术
    5. 游四方,岳伟勤,郑史雄,贾宏宇,杨磊,鲁玉忠. 近场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倒塌分析.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3(06): 95-104 . 百度学术
    6. 温卫平,籍多发,刘惠华,翟长海. 考虑倒塌储备的近断层区域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学报. 2022(04): 1-7 . 百度学术
    7. 吴强,陈少林. 近断层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2(01): 104-109 . 百度学术
    8. 吴国盐,钟杰,聂桂波,王健泽,戴靠山,蒋玉川. 近场地震下网壳-支承结构动力响应及速度脉冲放大效应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2(03): 216-225 . 百度学术
    9. 赵晓芬,温增平.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相关问题研究. 地震学报. 2022(05): 765-782 . 本站查看
    10. 李瑞东,宋廷苏,王林建. 考虑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实际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地震研究. 2021(01): 113-120 . 百度学术
    11. 李祥秀,王瑶,李小军,刘爱文,贺秋梅. 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巨-子结构隔震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1(03): 633-644 . 百度学术
    12. 陈超,陈鑫,俞伟根,孙勇,刘涛,还毅.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多层校舍减震加固性能影响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1(03): 95-103 . 百度学术
    13. 王飞,宋志强,卢韬. 近断层地震动斜输入下水电站厂房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20(05): 63-73 . 百度学术
    14. 宋志强,王飞,欧阳金惠,张启灵. 水电站地面厂房抗震研究现状与展望. 陕西水利. 2019(01): 13-16+19 . 百度学术
    15. 韩慧超,王志坚,周晨光,孟涛,余翔.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水利水电技术. 2019(03): 79-84 . 百度学术
    16. 范萍萍,吴忠铁.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楼梯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特种结构. 2019(03): 75-78 . 百度学术
    17. 刘德稳,赵洁,刘阳. 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9(22): 130-136+177 . 百度学术
    18. 刘铁林,孙宇城,张柔佳. PEER地震动数据库中含速度脉冲近场地震记录.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8(02): 367-372 . 百度学术
    19. 李小军,贺秋梅,张慧颖,雷墉. 地震动速度脉冲对不同高宽比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学报. 2018(01): 35-42 . 百度学术
    20. 谢云飞,刘阳,何文福. 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系统的损伤控制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8(19): 183-189+216 . 百度学术
    21. 董文悝,高广运,宋健,薛帅. 近断层滑冲效应脉冲地震动对场地液化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9): 1651-1657 . 百度学术
    22. 白久林,程峰,金双双,潘毅,赵俊贤.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学报. 2018(S1): 103-110 . 百度学术
    23. 李碧雄,廖桥,曾小灵,陈斌. 地震动强度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峰值对简支板桥地震响应影响.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8(06): 1-7 . 百度学术
    24. 郭明珠,陈志伟,缪逸飞.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17-25 . 百度学术
    25. 韩淼,孟令帅,杜红凯. 近断层地震速度脉冲对层间隔震结构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7(06): 68-73+17 . 百度学术
    26. 王建强,黄晓明,赵卓,赵军. 近断层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7(06): 74-78+55 . 百度学术
    27. 邵越风,白国良,蒋连接. 基于EMD与地震弹性反应谱的长周期地震动鉴别方法研究. 世界地震工程. 2017(03): 95-104 . 百度学术
    28. 王文明,易思银,田利,王彦明. 跨越断层地震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进展.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3): 578-586 . 百度学术
    29. 李祥秀,李小军,刘爱文,贺秋梅,王玉石. 地震动速度脉冲对巨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5): 843-852 . 百度学术
    30. 李帅,张凡,颜晓伟,王景全. 近断层地震动合成方法及其对超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2): 86-97+106 . 百度学术
    31. 曲哲,师骁. 汶川地震和鲁甸地震的脉冲型地震动比较研究. 工程力学. 2016(08): 150-157 . 百度学术
    32. 蒋连接,白国良. 不同类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特性研究. 结构工程师. 2016(06): 92-96 . 百度学术
    33. 苏晨辉,宋志强,耿聃. 水电站地面厂房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综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5): 137-145 . 百度学术
    34. 李帅,王景全,颜晓伟,冯宇. 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 土木工程学报. 2016(06): 94-104 . 百度学术
    35. 王亚楠,杜永峰,李慧. 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参数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2016(05): 707-712 . 百度学术
    36. 荣强,吴东,盛严.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双层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5(03): 32-37 . 百度学术
    37. 唐承志,张永山,汪大洋,何超波.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研究现状(Ⅰ)——地震动特性影响与隔震结构参数优化.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5(04): 74-82 . 百度学术
    38. 荣强,吴东. 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组合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的影响.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5(03): 213-218 . 百度学术
    39. 贾俊峰,杜修力,韩强.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建筑结构学报. 2015(01): 1-12 . 百度学术
    40. 张社荣,王宽,王高辉,谭尧升. 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对混凝土重力坝累积损伤特性的影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1): 44-53 . 百度学术
    41. 黄研昕,钱向东. 强震作用下渡槽TLD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547-552 . 百度学术
    42. 耿方方,丁幼亮,谢辉,李爱群,宋建永,李万恒,王玉倩.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203-208 . 百度学术
    43. 陈波,谢俊举,温增平. 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地震学报. 2013(02): 250-261+286 . 本站查看
    44. 陈令坤,张楠,胡超,徐庆元. 近断层地震方向脉冲效应对高速铁路桥梁弹塑性反应的影响. 振动与冲击. 2013(15): 149-155+167 . 百度学术
    45. 汤虎,张洁,李建中. 近断层区桥梁组合使用板式橡胶支座和黏滞阻尼器方法探讨. 结构工程师. 2012(05): 89-95 . 百度学术
    46. 李旭,Carlos Estuardo Ventura,何敏娟. 近断层地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14-21 . 百度学术
    47. 火明譞,赵亚敏,陆鸣. 近断层地震作用隔震结构研究现状综述. 世界地震工程. 2012(03): 161-170 . 百度学术
    48. 陶连金,王文沛,张波,王骑虎,魏云杰. 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典型地铁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06): 38-4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75
  • HTML全文浏览量:  55
  • PDF下载量:  131
  • 被引次数: 14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