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服务系统

何加勇 吴建平 王未来

何加勇 吴建平 王未来. 2010: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服务系统. 地震学报, 32(4): 490-494.
引用本文: 何加勇 吴建平 王未来. 2010: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服务系统. 地震学报, 32(4): 490-494.
He Jiayong Wu Jianping Wang Weilaicom sh advance. 2010: Data service system for China Seismic Array.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2(4): 490-494.
Citation: He Jiayong Wu Jianping Wang Weilaicom sh advance. 2010: Data service system for China Seismic Array.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2(4): 490-494.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服务系统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69

Data service system for China Seismic Array

  • 摘要: 介绍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快速访问方法,海量数据存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软件结构等内容.软件系统实现了Web,Ftp及AutoDRM方式的数据服务功能;同时以SEED, MiniSEED,SAC等数据格式提供下载服务,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Abstract: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database structure of the Data Management Center of China Seismic Array, including software developing, fast access to the database, mass data storage and processing, and software structure, etc. The software of data services offers Web, Ftp and AutoDRM accesses. Users can apply for the seismic data with format of SEED, MiniSEED, SAC, etc. from the database.
  • 期刊类型引用(41)

    1. 许鑫,万永革,何金.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高原地震. 2021(03): 1-10 . 百度学术
    2. 祝爱玉,王永哲,李永华,张东宁. 基于InSAR地表形变约束的玛多M_S7.4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2): 4548-4561 . 百度学术
    3. 岳汉,张勇,盖增喜,王腾,赵里. 大地震震源破裂模型:从快速响应到联合反演的技术进展及展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4): 515-537 . 百度学术
    4. Han YUE,Yong ZHANG,Zengxi GE,Teng WANG,Li ZHAO. Resolving rupture processes of great earthquakes: Reviews and perspective from fast response to joint inversion.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04): 492-511 . 必应学术
    5. 马云漪,卢建旗,李山有,何沛阳. 基于线源模型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内陆地震. 2020(04): 330-339 . 百度学术
    6. 董培育,程惠红,石耀霖,柳畅,乔学军. 基于Monte 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8): 2858-2870 . 百度学术
    7. 郑绪君,张勇,马强,汪荣江. 基于强震动资料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及其自动化的可行性.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4021-4036 . 百度学术
    8. 郑韵,姜立新,王辉山,王洪栋. 基于余震粒子群算法的极震区快速判定方法研究. 地震. 2018(04): 120-131 . 百度学术
    9. 李津津,张合,吕国军,李皓,刘志辉. 廊坊市活断层探测数据管理系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4): 212-217 . 百度学术
    10. 黄学猛,田坤,杜义,何仲太,雷惊昊,马保起,谢富仁.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5-78 . 百度学术
    11. 李煜航,王庆良,崔笃信,郝明,王文萍,秦姗兰. 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 地震地质. 2015(03): 869-879 . 百度学术
    12. 郑韵,姜立新,杨天青,刘杰. 利用余震能量场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的研究. 中国地震. 2015(04): 698-709 . 百度学术
    13. 耿冠世,俞言祥. 中国西部地区震源破裂尺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1): 68-76 . 百度学术
    14. 杨博,朱爽,杨国华,周伟,冯胜涛,陈欣. 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区域形变场的特征. 地震. 2014(02): 115-123 . 百度学术
    15. 盛书中,万永革,王未来,郑爽,石砚斌,李迎秋. 2010年玉树M_S 7.1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4): 1555-1562 . 百度学术
    16. 孙刚,刘晶晶,谢霄峰,张小咏. 玉树地震基层应急响应综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01): 57-61 . 百度学术
    17. 吴中海,周春景,冯卉,张克旗,李家存,叶培盛,李跃华,田婷婷. 青海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 地质通报. 2014(04): 419-469 . 百度学术
    18. 周春景,吴中海,尼玛次仁,李家存,蒋瑶,刘艳辉.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地质通报. 2014(04): 551-566 . 百度学术
    19. 玄松柏,申重阳,谈洪波,汪健,杨光亮. 类乌齐-玉树-玛多剖面地壳结构与玉树7.1级地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06): 36-40 . 百度学术
    20. 沈旭章.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P和S波接收函数成像.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495-503 . 百度学术
    21.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4072-4083 . 百度学术
    22. 马玉虎,陈玉华,王培玲,刘文邦.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早期趋势判断. 地震. 2012(03): 109-116 . 百度学术
    23. 杨国华,杨博,占伟,陈欣,华彩虹,王利.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 地震. 2012(02): 40-51 . 百度学术
    24. 刘巧霞,沙成宁,杨卓欣,段永红.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2(04): 5-9+14 . 百度学术
    25.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估计.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8-17 . 百度学术
    26.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李源,沙成宁.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146-154 . 百度学术
    27.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于贵华,李智敏,苏桂武,王继,张晓清.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155-170 . 百度学术
    28. 朱艾斓,徐锡伟,于贵华,张晓清,陈桂华,任烨. 玉树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地学前缘. 2012(04): 8-14 . 百度学术
    29. 孟令媛,史保平. 2010年墨西哥BajaM_W7.2地震与中国玉树M_W6.9地震强地震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地震学报. 2012(01): 1-19 . 本站查看
    30. 杨国华,杨博,占伟,刘志广,梁洪宝.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地震研究. 2012(03): 295-302 . 百度学术
    31. 汪建军,许才军,申文斌. 2010年Mw 6.9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10): 1207-1211 . 百度学术
    32. 付晓锋,吴美平,唐毅. 快速侦察任务响应时间分析与轨道设计.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2(03): 555-561 . 百度学术
    33. 郭安宁,郭增建,焦姣,李鑫. 青海玉树7.1级大震的预测讨论. 西北地震学报. 2012(01): 39-43 . 百度学术
    34. 吕坚,郑勇,马玉虎,王晓山,尚荣波,苏金蓉,肖建华,郑斌.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4.7、M_S7.1、M_S6.3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1600-1606 . 百度学术
    35. 徐彦,张俊伟,苏有锦. 反投影全球子台网P波记录研究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破裂过程.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5): 1243-1250 . 百度学术
    36. 程佳,刘杰,甘卫军,余怀忠. 1997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之间的黏弹性触发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8): 1997-2010 . 百度学术
    37. 王莹,吴小平,赵韬. 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地震学报. 2011(05): 595-604+699 . 本站查看
    38. 郭华东,刘良云,范湘涛,李新武. 对地观测技术用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的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2011(01): 1-12 . 百度学术
    39. 潘家伟,李海兵,吴富峣,李宁,郭瑞强,张伟. 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 岩石学报. 2011(11): 3449-3459 . 百度学术
    40. 许力生,邸海滨,冯万鹏,李春来. 2010年青海玉树M_s 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6): 1366-1373 . 百度学术
    41.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苏桂武,王继,李智敏,张晓清.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地震地质. 2010(02): 338-34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091
  • PDF下载量:  211
  • 被引次数: 63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0-07-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