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余震波形持时和余震事件频度模型
-
摘要: 封闭爆炸发生后常常产生大量的余震事件,本文对3次爆炸余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显示,余震波形持时很短, 70%以上的余震波形持时在2~7 s之间,持时频度衰减指数约为-1.6. 幂函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余震序列频度的整体变化特征, 爆炸后约两星期内,余震序列的频度衰减较快,衰减指数约为-1.0. 早期余震以群发式为主,后期余震以单发式为主. 对于同强度的爆炸, 因介质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产生的余震数量相差几倍; 对于一次里氏震级为5.5级的爆炸,爆炸后约一个月内, 余震事件频度就接近了本底,此后仍有少量的余震发生.
-
-
-
期刊类型引用(9)
1. 唐磊,邱泽华,李玉江,李瑜,樊俊屹.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近地表应力应变状态的判定与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5(01): 63-73 . 百度学术
2. 田韬,冯志生,王维,叶碧文. 基于四层钻孔模型的体应变潮汐因子差异性原因分析. 地震工程学报. 2021(01): 50-55+78 . 百度学术
3. 杨小林,储日升,危自根,盛敏汉,杨锦玲. 钻孔体应变对气压和固体潮响应的传递函数——以陕西地区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8): 2749-2765 . 百度学术
4. 张凌空,牛安福. 周期气压波对地壳岩石应变测量影响的理论解.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4): 1366-1370 . 百度学术
5. 张凌空,牛安福. 基于双衬套理论求解地壳岩石应变传递系数的探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4): 1525-1531 . 百度学术
6. 张凌空,牛安福.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井孔耦合系数的计算. 地震学报. 2015(01): 80-88 . 本站查看
7. 田韬,王俊菲,王维,郝永亮. 钻孔耦合对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Z2): 165-173 . 百度学术
8. 张凌空,牛安福. 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耦合系数的计算.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3029-3037 . 百度学术
9. 张凌空,牛安福.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参数k的计算. 中国地震. 2013(03): 335-34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1
- HTML全文浏览量: 11
- PDF下载量: 125
- 被引次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