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地震勘探中平面波分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与反演领域均得以广泛应用,通过正演算法模拟平面波记录有助于理解和检验平面波分解的效果和精度.本文给出一种用以模拟复杂介质中平面波的数值算法,考虑了振幅随入射角度的变化.与前人研究的平面波模拟算法相比,该算法基于波动方程的单程波解法,不但适用于横向非均匀介质,在地层倾角水平条件下还能够准确模拟振幅随入射角关系.通过MArmousi模型的计算实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
引言
水氡观测是最为广泛的前兆测项之一(刘耀炜等,2015)。连续观测地下氡含量变化,可捕捉到地震孕育与发生的信息(姚玉霞等,2014;张磊等,2016)。氡的常规测量通常采用静电计电离法、硫化锌闪烁室法等,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常用的测氡仪器有:FD-125型室内氡钍分析仪、FD-105K型静电计测氡仪器,JDZ-1型自动测氡仪、SD-1型双道自动测氡仪等。国内自主生产的闪烁室法测氡仪在地震系统中长期使用,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了有用信息(周红艳等,2015),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然而,闪烁室法测氡仪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如:观测环节繁琐、氡长期积累导致降本底耗时、固体源活度失准、仪器校准不准确、计算过程复杂等,这些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到观测资料的内在质量(任宏微等,2016)。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用于粒子探测的核仪器性能也得到迅速提升,国内外成立了多家专业仪器生产厂(杨明太,2011)。诸多学者对新型仪器进行了测试研究,期望通过引入新仪器来代替传统测氡仪,以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观测数据。DDL-1气氡仪是郑州晶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测氡仪,其原理是利用电离法对氡气含量进行检测。该仪器性能稳定、一致性好,能够正确反映地下水中氡含量的真实变化(起卫罗等,2017,2019)。
从1984年至今,嘉峪关台一直使用FD-125闪烁室法测氡仪观测断层气氡,曾成功预报了2002年12月14日玉门MS5.9地震,2003年10月25日山丹、民乐MS6.1和MS5.8地震,为地震监测提供了宝贵资料。但随着仪器老化,观测数据波动增大,其映震效能逐渐下降。鉴于嘉峪关断层气氡观测点的实际需求,本文引进DDL-1气氡仪,对仪器性能、仪器校准、观测数据稳定性及连续观测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对其替代传统测氡仪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1. 测氡仪工作原理
1) FD-125氡钍分析仪基于闪烁法原理进行测量。当氡气进入闪烁室,其衰变过程中释放的α粒子与ZnS (Ag)晶体发生碰撞,激发ZnS (Ag)原子释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被光电倍增管捕获,进而产生光电子,完成光电转换过程。闪烁室内α粒子的数量与氡气浓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即氡气浓度与闪光频率成正比。因此,通过记录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频率,可以计算出闪烁室内的氡浓度(姚玉霞等,2017)。
2) DDL-1测氡仪基于电离法原理进行测量。利用氡气的放射性能电离周围介质的特性。当氡气进入气氡仪的电离室,由氡衰变产生的α粒子和RaA气子体引起电流的累积。氡气持续从进气口流入电离室,在特定正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的杂散离子形成向中心流动的电离离子流。这些定向的离子流在电离室中心的接收极上累积,其数量与电离室内氡气的浓度成正比。浓度越高,接收极上累积的离子流就越多,而电离室内的氡气浓度与观测井或断层中的氡气浓度直接相关。累积的离子流经过放大和模数转换后,输出至主机进行测值显示、存储和传输,实现氡气含量检测的目的。
测氡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能反映该仪器的性能质量,FD-125氡钍分析仪和DDL-1气氡仪的主要技术参数对比列于表1,两套仪器出厂时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执行中国地震局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要求(中国地震局,2014)。由表可以看出,相较于FD-125氡钍分析仪,DDL-1气氡仪的采样率和灵敏度均更高。
表 1 FD-125氡钍分析仪和DDL-1气氡仪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Table 1. Ma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parameters of FD-125 radon-thoron analyzer and DDL-1 gas radon meter仪器型号 检测对象 灵敏度 稳定度 采样率 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电源 FD-125氡钍
分析仪气体样品 ≥2.0 cpm/pCi/L ≥90% 1次/10分钟 0—45 ≤80% AC 200 V—240 V (50 Hz) DDL-1气氡仪 气体样品 0.1 Bq/L ≥90% 1次/分钟 0—40 <80% AC 200 V—240 V (50 Hz);
DC 10 V—15 V2. 监测点概况
监测点位于嘉峪关市西北方向6 km处的嘉峪关断层中段。嘉峪关断层总体走向为北偏西35°—40°,倾向西南,倾角介于73°—85°之间,属右旋走滑逆冲型断层。该监测点是嘉峪关断层气固定监测点,自1987年8月起被选定并投入运行,每日在采样点进行样本采集,并将样本带回观测室测量氡气浓度。采样井的建造方法如下:先向下挖掘深1.2 m,直径10 cm的孔洞,随后使用炸药爆破形成一个深约1.8 m、直径30 cm的柱形坑作为气体收集坑。将直径为30 cm的玻璃漏斗倒扣在集气口上,漏斗颈部布设两个通气导管,其中一根穿过漏斗颈延伸至坑底,用于深孔观测,另一根导管则刚好穿过漏斗颈,用于浅孔观测。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此外,导气管外部包裹铜质套管以提供保护,并进行密封处理。导气管直径为2—3 mm,通过转换接头与乳胶管相连后引出地面。整个系统与大气相通,深孔观测深度为3 m,浅孔观测深度为1.2 m。
自1987年至今,嘉峪关监测点使用FD-125氡钍分析仪观测的气氡浓度年变动态表现为典型的夏高冬低型。通常情况下,1月或2月氡浓度位于谷值,少数情况下谷值会出现在3月,峰值则通常出现在7月或8月。氡浓度曲线的趋势性转折和突跳异常对祁连山地区M>6.0地震有较高的预报效能,可作为衡量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3. 实验过程与分析
3.1 标定校准
根据氡观测技术规范要求(中国地震局,2014),观测仪器在使用中必须定期校准。本实验按照规范要求在同一时间用FD-
3024 固体源对DDL-1和FD-125进行校准,得到FD-125氡钍分析仪的K值为0.008 43 Bq/(脉冲·min−1),DDL-1气氡仪的K值为0.445 3 Bq/L,校准结果列于表2。对比整个校准过程,两套仪器均需要连续标定3次,取平均值得到仪器K值。但FD-125标定过程较繁琐,闪烁室降本底耗时,需要三天才能完成标定。而DDL-1过程简单且费时较少,可连续标定,自动计算平均K值,只需5小时就可以完成标定。本次校准结果,满足本次实验的要求。表 2 FD-125和DDL-1的 校准结果Table 2. Calibration results of the FD-125 and DDL-1仪器名称 标定次数 温度
/℃湿度 气压
/hPa本底
/(Bq·L−1)测值
/(Bq·L−1)各次校准
K值新K值 各次校准
相对误差新-旧K值
相对误差FD-125
氡钍分析仪第一次 19.0 37% 829.7 3.804 9 21 952 0.008 44 0.008 43 0.1% 1.3% 第二次 18.0 38% 829.1 4.227 7 22 353 0.008 30 −1.5% 第三次 18.0 38% 829.1 5.073 2 21 683 0.008 56 1.5% DDL-1
气氡仪第一次 19.5 37% 826.8 2.437 7 40.527 2 0.455 5 0.445 3 2.3% 1.5% 第二次 19.5 37% 826.8 2.526 7 40.743 4 0.453 1 2.3% 第三次 19.5 37% 826.8 3.945 9 43.185 4 0.427 5 4.0% 注:表中 FD-125 氡钍分析仪的K值单位为Bq/(脉冲·min−1),DDL-1 气氡仪的K值单位为Bq/L. 3.2 降本底对比
由于FD-125氡钍分析仪已使用多年,闪烁室内氡长期积累,降本底较困难。FD-125氡钍分析仪2021年全年的本底曲线如图2a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本底曲线呈冬高夏低的形态,夏季气温较高时降本底费时较少,冬季气温低时降本底耗时多,且很难降到4 Bq/L以下。DDL-1气氡仪本底曲线如图2b所示,由图可以看出,DDL-1气氡仪在气温较低时降本底容易,甚至可以降到0 Bq/L,但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降本底困难。
3.3 数据可靠性实验
嘉峪关断层气氡日常观测,是在取样点用扩散瓶取样后带回观测室,按照定时、定点、定量的方式进行观测。2021年5月11日至9月30日期间,对DDL-1气氡仪和FD-125氡钍分析仪采用上述相同进样方式,静置一小时读取测值,共积累143天的数据。
两套仪器的观测值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两套仪器测值同步性差,呈现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7 4。其原因可能是DDL-1气氡仪的传感器体积较大,为0.7 L,进气、排气管道较长,而气样较少,气样在传感器及管道内分布不均,以致测值误差偏大。
为减小误差,从10月1日开始改变DDL-1气氡仪进样方式,从取样点取回两扩散瓶气样,一瓶用于FD-125观测,另一瓶通过DDL-1配套的循环泵进行循环进样观测,用止血钳夹住传感器的进气口,循环泵抽气使传感器和橡胶管道呈负压状态,然后把装有气样的扩散瓶接入循环装置,取开止血钳,形成闭合的循环回路,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连续观测一小时后读取测值,采用循环进样方法后,共累积了71天数据。将DDL-1气氡仪与FD-125氡钍分析仪测值进行对比,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改为循环进样后,DDL-1气氡仪的观测数据质量有明显提高,两套仪器观测值同步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868,测值变化较平缓。但FD-125的部分转折变化尚未同步,表明该部分变化可能为人工进样引起的误差。通过对比表明,DDL-1气氡仪的观测资料更为可靠,且仪器稳定性高。
3.4 连续观测试验
将DDL-1气氡仪架设到取样点,依次以取气口—干燥管—传感器—循环泵进行连接,循环泵排气口接通外界空气。2021年12月11日9时开始观测,初期测值较平稳约22 Bq/L,19时30分左右,测值持续下降至1 Bq/L左右,经检查地下井内导气管(直径2—3 mm)内结冰,堵塞导气管。13日取样后重新接通观测,晚间再次结冰。由于当地冬季气温最低可达−20 ℃,观测点在野外,无法采用保温措施使温度达0 ℃以上。为此,我们等待气温回升后再次进行试验。于2022年3月30日再次在取样点进行,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仪器架设初期测值较高,随后开始下降,至28 Bq/L后趋于平稳,但数小时后测值持续下降。同时FD-125的测值由50 Bq/L下降到10 Bq/L左右,浅孔测值同步降低,严重影响到正常观测,试验停止。考虑到在降低采样率的情况下,仪器配套的真空泵仍然持续抽气,无法控制定时开关,因此没有再降低采样率进行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循环泵连续抽气观测,导致地下井内气体密度减小,并从周围断层裂隙中抽取气体,在地下结构无变化的情况下,从裂隙中排出的气量较小,导致测值持续降低;该测点深孔和浅孔观测在同一个井中,由导气管的深度不同区分深孔和浅孔,深孔在连续抽气时会导致测值降低,同时致使浅孔测值也同步降低。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对 DDL-1 气氡仪和 FD-125 测氡仪在仪器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校准流程及观测数据稳定性等方面深入对比,探讨其性能表现及适用性。
从仪器设计来看,DDL-1气氡仪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满足地下流体氡测量的基本要求,其优势明显,采样率较高,可实现连续观测,且支持远程传输与参数控制,为数字化观测提供便利。在仪器校准方面,操作简便,能迅速完成校准并自动计算K值,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稳定性方面,该仪器稳定性高,能够体现数据的真实变化。但在降本底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当气温升高时,本底降低的难度增大,随着采样率的提升,仪器的灵敏度下降,影响测量的精准度。
连续测量时,测值持续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DDL-1 气氡仪连续抽气会改变地下井内的气体密度,从周围断层裂隙抽取气体,在地下结构稳定的情况下,断层气排出量逐渐减少,致使测量值持续降低。鉴于此,建议厂家对 DDL-1 气氡仪进行升级优化,为其配备具有定时切换进气源功能的智能设备,在低采样率测量时,通过抽取空气冲洗传感器来降低本底,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观测场景的需求。
综上,认为DDL-1 气氡仪设计具有先进性,在校准与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但也存在降本底困难、高采样率下灵敏度会降低,并且在特定环境下连续观测受限等问题(冬季导气管易结冰,无法进行连续观测)。因此,该仪器还不适用于嘉峪关断层气氡的连续观测。
-
-
期刊类型引用(8)
1. 叶青,王晓,杜学彬,解滔,范晔,周振贵,刘高川. 中国地震井下地电阻率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03): 669-683 . 百度学术
2. Guoze ZHAO,Xuemin ZHANG,Juntao CAI,Yan ZHAN,Qinzhong MA,Ji TANG,Xuebin DU,Bing HAN,Lifeng WANG,Xiaobin CHEN,Qibin XIAO,Xiangyu SUN,Zeyi DONG,Jijun WANG,Jihong ZHANG,Ye FAN,Tao YE. A review of seismo-electromagnetic research in 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2(07): 1229-1246 . 必应学术
3. 赵国泽,张学民,蔡军涛,詹艳,马钦忠,汤吉,杜学彬,韩冰,王立凤,陈小斌,肖骑彬,孙翔宇,董泽义,王继军,张继红,范晔,叶涛. 中国地震电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08): 1499-1515 . 百度学术
4. 鲍海英,夏忠,毕雪梅,李鸿宇,王昕. 江苏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地震. 2022(03): 192-203 . 百度学术
5. 黄明威,张琪,李梦莹,杨牧萍. 新城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防灾减灾学报. 2020(01): 49-56 . 百度学术
6. 高曙德,罗维斌,张博,武善艺,李娜,曹玲玲,窦喜英. 编码源地电观测对干扰信号的抑制试验——以通渭台观测为例.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5): 1096-1103 . 百度学术
7. 毛先进,段炜,庄儒新,杨玲英,赵晋民.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布极参数的确定方法. 地震研究. 2019(01): 96-101 . 百度学术
8. 樊晓春,解滔,吴帆,袁慎杰.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中国地震. 2019(02): 347-35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22
- HTML全文浏览量: 1080
- PDF下载量: 176
- 被引次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