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影响
Effect of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on surface wave phase velocity tomography in western Sichuan
-
摘要: 面波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面波相速度或群速度成像假设面波沿大圆路径传播.但是,在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面波会偏离大圆路径传播,从而导致基于大圆路径假设下的面波成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我们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成像方法,研究了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地区面波相速度成像结果的影响.使用快速行进法(fast marching method)进行面波传播路径的射线追踪,采用子空间反演法(subspace inversion)进行迭代反演,对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川西台阵的短周期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数据进行成像分析,并与使用大圆路径传播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对理论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当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能够更好地恢复模型异常.对川西台阵的真实数据反演结果显示:在短周期为6 s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较基于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所获得的相速度异常的幅度更大些,在四川盆地区域两者的差异接近0.2 km/s;在周期为10 s时,两种反演方法的差异显著减小,基本都在0.1 km/s以内.这主要是因为6 s周期的面波相速度对复杂的上地壳浅层结构更为敏感,从而使得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效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当某一周期不同路径的面波相速度测量值变化较大,例如相对于平均相速度的异常超过10%时,则需考虑采用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方法,否则速度异常较大区域的反演结果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偏差.Abstract: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is a very important tool to study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For surface wave phase or group velocity tomography we usually assume that surface waves propagate along great-circle paths. However, whe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has large variations, surface waves will propagate along off-great-circle paths, and therefore there may exist considerable errors in tomographic inversion results based on great-circle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s. We use the ray-tracing-based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method to analyze how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s influences the results of phase velocity tomography in western Sichuan. During the inversion, the fast marching method is used to track the ray paths of surface waves and the subspace inversion scheme is used for the inversion step. We use synthetic data from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short period ambient nois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data from the western Sichuan array for the analysis, and we compare the inversion results based on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and great-circle propagation of surface waves. Results of the synthetic tests show that the off-great-circle tomographic method recovers the anomaly better when the variation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is large.The inversion of real data from the western Sichuan array reveals that for the 6 s period dat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hase velocity tomographic results from the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and great-circle propagation methods are rather obvious, which are close to 0.2 km/s in the Sichuan basin. For the 10 s period data,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re much smaller, which are all less than 0.1 km/s.The main reason is due to that the 6 s period data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omplex shallow structure of upper crust, so the effect of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on the inversion results is more remarkabl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ff-great-circle propagation eff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tomography if the observed phase velocities along different paths have large variations, for example, more than 10% of the average velocity, otherwise the inversion results of regions with large velocity anomalies might have considerable bias.
-
引言
国内外关于局部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胡聿贤等,1980;Trifunac,2016)。Wood (1908)在讨论1906年发生于美国旧金山MS7.8大地震的震害特征时,指出局部场地条件对震害有显著的影响,在这次地震中,位于软弱场地上的震害明显重于其它场地;Yamanaka和Yamada (2003)针对1923年日本关东MS8.1地震的震害研究发现,软土场地上木房屋的震害明显有别于刚性房屋;Seed等(1988)关于1985年墨西哥MS7.8地震的震害研究表明场地地震效应显著,墨西哥城下伏较厚的软弱沉积层是引起地震动显著放大的原因;Chávez-García和Bard (1994)对1985年墨西哥MS7.8地震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墨西哥城的严重震害是由盆地内深厚软弱的沉积层导致地震动显著放大引起。再如1960年的智利MS8.9地震(Doyel et al,1963)和1990年伊朗MS7.3大地震(Ishihara et al,1992)等都表现出了场地效应对地震动的影响。国内关于场地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云南通海地震。通海地震发生后,胡聿贤等对震区震害异常进行了宏观调查和统计,随后经过数年的地震震害、强震动记录和理论与实验分析研究了局部场地地震动效应(通海地震影响场调查组,1977),其关于场地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抗震规范的制定中得到了体现。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中,海城县和大石桥市的一般砖屋结构的震害远高于营口市和盘锦市,定性分析认为这一震害异常是由海城县和大石桥地区较厚的覆盖土层引起的(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79)。此外,在河北唐山MS7.8地震(高振寰,胡碧茹,1987)和台湾集集MS7.6地震(Wang et al,2002)中均存在局部场地影响地震作用的现象。
基于地脉动的场地特征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基于同一测点地脉动水平垂直谱比法(H/V谱比法),即Nakamura方法的提出(Nakamura,1989),地脉动法在场地特征估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Yamazaki,Ansary,1997;Poovarodom et al,2017;Verdugo,2019;Benkaci et al,2021;Thornley et al,2021;Ramadan et al,2021)。温瑞智等(2013)为了进一步说明场地地形对四川省宝兴县防震减灾局强震台的影响,对台站附近进行了背景噪声测试,利用H/V谱比法计算了场地背景噪声的卓越周期和水平向放大系数,揭示了场地卓越频率随地势自山脚向山坡上的增高而逐渐增大,且放大系数也随之增大。单振东等(2014)采用H/V谱比法测试了思经乡希望小学附近场地及典型民居的特征频率,结合震后现场灾害考察,分析了场地特征与建筑物震害间的相关性,总结出思经乡异常区产生的原因为思经乡场地特征频率与现有民用两层建筑特征频率相近。
鉴于鲁甸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在鲁甸MS6.5地震中所受震害明显重于老中学区(图1),除有房屋建筑结构本身的因素外,局部场地条件可能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为此,本文拟对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三个观测实验区进行地脉动观测,以期通过地脉动傅里叶幅值谱比了解各场地特征,即场地卓越频率和场地放大系数,确定各场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通过比较房屋建筑的动力特性,揭示房屋建筑震害加重机理。
1. 龙头山集镇地脉动测试
1.1 地脉动观测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和骡马口村区等三个观测实验区的分布位置如图2所示,各观测实验区地脉动观测点布局如图3所示,在每个观测实验区内将测点尽可能布设在震害较重的建筑场地或附近场地上。同时亦在龙头山集镇的两处基岩露头位置各布置一参考观测点,以作为传递函数法谱比参考点,其中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观测实验区参考观测点均为基岩测点1 (图3a,3b),骡马口村区观测实验区参考观测点为基岩测点2 (图3c)。现场测试所采用的仪器为ETNA2加速度仪,观测时间为晚上11点后的5个小时,以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图 3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a)、老街区(b)和骡马口村区(c)测点布设示意图括号中数据为依据参考点谱比层得到的EW向和NS向场地放大系数Figure 3. Schematic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in the old administrative-office zone (a), old blocks (b) and Luomakou village (c)The data in parentheses are the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EW and NS directions obtained based on the spectral ratio of the reference point1.2 脉动数据处理
首先依据各测点记录起止时间确定出每个测试排列的有效记录时间,并据此从参考点连续记录中截取出与各测点相同的有效记录时间段内的记录数据。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每一测试排列中各测点记录及对应时段参考点记录进行处理(魏来,2018),处理内容如下:① 基线校正。由于温度、仪器布置不水平等导致实际记录存在一定的零位漂移,为此将通过趋势拟合得到每一测点及对应参考点记录的基线函数,并从每一测点及对应参考点实际记录中减去相应的基线函数值,实现每一测点及对应参考点记录的基线校正;② 数字滤波。为了减少噪音干扰,对经过基线校正的记录进行滤波处理,频带范围为0.1—25 Hz;③ 从滤波处理后的数据中连续截取40—43段数据,每个数据段包含8 192个采样点(时长40.96 s);④ 对截取的40—43段数据进行累加求和再平均,得到每一测点和对应参考点的平均记录,新的数据采样点为8 192个;⑤ 针对每一测点及对应参考点平均记录进行傅里叶变换,继而求其傅里叶振幅谱;⑥ 按照每一测试排列,对各测点及对应参考点平均记录的傅里叶振幅谱采用滑动平均法进行平滑。
1.3 测点谱比曲线特征
经脉动观测数据处理即可得到每一测试排列各测点及对应参考点三分量平滑傅里叶振幅谱,继而计算出各测点H/V谱比及各测点水平向傅里叶振幅谱与参考点水平向傅里叶振幅谱的谱比,即参考点谱比法谱比。参考点H/V谱比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4可知,基岩场点H/V谱比曲线呈一条幅值变化较小的曲线,无明显峰值,表现为基岩场地H/V谱比曲线特征,即单点H/V谱比曲线多为单峰值,而参考点谱比法谱比曲线多为双峰值。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典型观测点单点H/V谱比曲线与参考点谱比法谱比曲线如图5所示。
图 5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 (a)、老街区 (b) 和骡马口村区 (c) 测点及参考点谱比曲线图a,b参考点为基岩测点1,图c参考点为基岩测点2Figure 5. Spectral ratio curves of measuring points reference points in old administrative-office zone (a),old blocks (b) and Luomakou village (c)Reference points in Fig.(a) and Fig.(b) are base bedrock measuring point 1,while is 2 for Fig.(c)2. 场地特征与震害影响分析
经脉动测试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三个观测实验区各测点的地脉动谱比,其中包括参考点谱比法谱比及H/V谱比,据此可确定出三个观测实验区各测点对应场地的卓越频率和场地放大系数,结果列于表1,并在图3中标注了场地放大系数。
表 1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和骡马口村区各测点谱比计算结果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spectral ratio of the measured points in old administrative-office zone, old blocks and Luomakou village测点号 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Hz 参考点谱比法场地放大系数 H/V谱比法卓越频率/Hz EW NS EW NS EW NS X1 8.08 7.86 2.79 2.93 4.01 3.88 X2 4.15 4.35 2.09 2.67 4.00 3.91 X3 4.01 3.10 2.01 1.80 3.98 3.12 X4 4.12 4.66 2.53 2.43 3.91 4.57 X5 3.96 5.98 1.96 1.69 3.76 3.64 X6 4.64 4.66 1.39 1.47 4.76 3.96 X7 3.91 4.10 4.63 3.63 3.86 3.32 X8 3.71 3.81 2.82 3.08 3.47 3.50 X9 5.70 6.75 4.42 3.33 5.69 6.64 X10 5.64 6.23 4.20 4.00 3.96 4.48 X11 3.49 6.75 5.96 4.92 3.34 5.64 由表1和图3可以看出,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各测点的参考点谱比法中南北方向上的场地放大系数多数与东西方向上的场地放大系数存在差异,且场地放大系数均大于1,表明老行政机关办公区的场地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两方向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介于3—8 Hz频带范围内。各测点H/V谱比法卓越频率主要介于2—6 Hz频带范围内,基本与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相吻合。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多数房屋为2—3层砖混结构,其基频约为4—6 Hz (王广军,樊水荣,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位于脉动测试分析得到的场地卓越频带范围内,因此,地震动作用下砖混结构地震反应的共振效应会加重其破坏程度。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位于洪积扇西缘侵蚀陡坡上方,多属残坡积堆积地貌,主要以台阶地形为主,这样的地貌特征使其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这一点已被前述谱比分析所证实,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场地的显著地震动放大作用导致了该区砖混结构建筑的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老行政机关办公区房屋建筑所受的严重震害是由其场地显著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共振效应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老街区各测点参考点谱比法南北方向上的场地放大系数与东西方向上的较接近,且场地放大系数均大于1 (表2)。此外,场地东西向与南北向的卓越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位于3—8 Hz频带范围内。表明老街区场地具有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场地放大效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位于幼儿园建筑附近的测点S3,S4,S5,S9,S10的场地放大系数为1—2,相对于其它测点(大于3)偏低,说明老街区内场地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附近场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比其它场地的小,这一特征可能是幼儿园附近房屋建筑的震害较周围房屋震害轻的原因。各测点H/V谱比法卓越频率与参考点谱比法的卓越频率差异较明显,主要介于3—6 Hz频带范围内,较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窄。
表 2 老街区各测点谱比计算结果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spectral ratio of measured points in old blocks测点号 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Hz 参考点谱比法场地放大系数 H/V谱比法卓越频率/Hz EW NS EW NS EW NS S1 3.62 3.76 3.51 3.33 3.59 3.42 S2 5.35 4.35 4.22 4.31 4.08 3.88 S3 4.74 4.66 1.27 1.07 4.81 4.57 S4 4.66 7.64 1.65 1.66 2.34 4.93 S5 5.30 3.93 1.88 1.85 5.35 5.05 S6 4.27 3.98 3.18 3.95 4.74 3.47 S7 4.30 4.03 3.22 3.81 4.66 3.86 S8 8.55 3.39 2.71 3.64 5.18 3.86 S9 6.62 4.47 1.29 1.27 3.17 4.57 S10 6.98 5.54 1.68 1.28 4.03 3.08 老街区地震震害显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这可能与近地表覆盖土层结构有关。科考期间进行的工程地质钻探结果显示,尽管两个钻孔(DZK4和DZK5)之间的距离不足30 m,均位于洪积扇中部,亦同属于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但松散覆盖层厚度明显不同,其中位于幼儿园场地上的DZK4钻孔揭露的松散覆盖层厚度为30.1 m,而位于老旧房屋处的DZK5钻孔揭露的松散覆盖层厚度仅为20.1 m,这使得地震动的放大效应不同,从而导致了地震震害的差异。
老街区砖混结构建筑多数为两层,其基频约为6 Hz (王广军,樊水荣,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位于测试区场地卓越频带范围内,因此,地震动作用下砖混结构地震反应的共振效应会加重其破坏。此外,老街区位于洪积扇东缘侵蚀陡坡上,多属残积和坡洪积堆积地貌,主要以坡地地形为主,复杂的场地条件使得场地动力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地脉动测试结果表明,幼儿园附近场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比其它场地小,因而幼儿园及其附近房屋建筑破坏程度较周边的轻,而幼儿园周边场地的显著地震动放大作用导致了砖混结构与土木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证实了前文关于幼儿园建筑震害较周边房屋建筑轻的原因的推断。
土木结构多数为一层,其基频约为8 —10 Hz (王广军,樊水荣,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与场地脉动测试卓越频率范围不吻合,未能与结构地震反应产生共振效应,但显著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导致了土木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综上所述,老街区场地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导致震害差异的主要原因,幼儿园及其附近房屋建筑破坏程度较周边的轻;幼儿园周边场地的砖混建筑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共振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土木建筑的破坏主要是由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引起的。
骡马口村区各测点参考点谱比法南北方向上的场地放大系数与东西方向上的场地放大系数差异明显,且谱比峰值均大于5 (表3),表明骡马口村区测试场地具有显著的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两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介于5—8 Hz频带范围内。各测点H/V谱比卓越频率亦主要介于5—8 Hz频带范围内,与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相吻合。
表 3 骡马口村区各测点谱比计算结果Table 3. Luomakou village measured spectral ratio statistics测点号 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Hz 参考点谱比法场地放大系数 H/V谱比法卓越频率/Hz EW NS EW NS EW NS L1 5.47 7.50 5.19 3.53 5.57 7.49 L2 5.53 5.36 5.81 6.25 5.44 5.04 L3 5.24 5.01 7.79 9.19 5.13 4.80 L4 5.47 5.30 5.95 6.25 5.45 5.04 由鲁甸县龙头山集镇震害调查可知,骡马口村区多数房屋建筑为一层土木与砖木结构,其基频约为8—10 Hz (王广军,樊水荣,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与场地脉动测试卓越频率范围不吻合,未有结构地震反应的共振效应,但显著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可导致土木与砖木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由此可知,骡马口村区土木与砖木结构房屋(不包含木框架结构)地震震害较为严重,除其抗震性能较差外,也与显著的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有关。
3. 讨论与结论
基于鲁甸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三个震害严重区域的地脉动测试记录的频谱分析,并结合各区内建筑结构特点、局部场地效应及震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 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场地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场地放大效应具有方向上的差异;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东西与南北方向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介于3—8 Hz频带范围内;各测点H/V谱比法卓越频率主要位于2—6 Hz频带范围内,基本与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相吻合。老行政机关办公区房屋建筑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显著的放大效应及场地和结构体系的共振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
2) 老街区场地具有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差异;老街区场地放大效应的差异性导致了震害的分区性;参考点谱比法场地两方向卓越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介于3—8 Hz频带范围内;各测点H/V谱比法卓越频率与参考点谱比法的卓越频率差异较明显,主要介于3—6 Hz频带范围内,较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窄。老街区内砖混建筑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的放大效应及场地和结构体系的共振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土木建筑主要是由场地放大效应引起的。
3) 骡马口村区测试场地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差异;参考点谱比法卓越频率两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介于5—8 Hz频带范围内。各测点H/V谱比卓越频率亦主要介于5—8 Hz频带范围内,与参考点谱比法优势频带相吻合。骡马口村区测试场地上的房屋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显著的放大效应引起的。
-
-
期刊类型引用(5)
1. 范芮芮,张泽铭,叶庆东,陈浩朋. 面波非大圆路径传播研究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4(03): 990-1002 . 百度学术
2. 方洪健,刘影,姚华建,张海江. 区域尺度地震体波和面波走时联合成像:进展与展望.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03): 252-269 . 百度学术
3. 姚华建,罗松,李成,胡少乾,方洪健. 基于面波走时的三维结构面波直接成像:方法综述与应用.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03): 231-251 . 百度学术
4. 郭瑛霞,张丽峰,胡维云,黄浩,李振凯.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综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02): 18-26 . 百度学术
5. 李玲利,黄显良,姚华建,缪鹏,汪小厉,鲍子文,倪红玉,李成,杨元,罗松,胡少乾,杨源源.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9): 3307-332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4
- HTML全文浏览量: 864
- PDF下载量: 86
- 被引次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