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谢富仁 张世民. 2001: 震源分布和强度指标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红河断裂地震环境因素的实例分析ca. 地震学报, 23(2): 125-135.
引用本文: 张 超 谢富仁 张世民. 2001: 震源分布和强度指标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红河断裂地震环境因素的实例分析ca. 地震学报, 23(2): 125-135.

震源分布和强度指标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红河断裂地震环境因素的实例分析ca

  • 摘要: 参照并综合应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实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涉及多种环境因素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构造运动能量指标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壳纵向结构、断层产状、岩性条件、地壳应力状态、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等.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断裂的剪切破裂能随深度增加通常呈现先上升,在某一深度上达到峰值后逐渐衰减的形态.在诸多因素中,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对能量指标的影响相对显著.高孔隙压力和地温环境可导致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降低、峰值和铃腰值所在的深度下移.这种效应限制了强震事件,而适于中小地震活动或低能量释放的断层活动,其震源深度分布的下限较低.反之,低孔隙压力和低地温环境使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加大、形态变陡,其结果利于高强度、高能量积累的闭锁段的形成.如果这两种段落在断裂带上相邻,则可能促进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能量积累程度高而邻区锁定强度低的孕震环境.红河断裂北西段温泉密度和热储温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频度、强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与模型结果基本相符,从而为模型的主要推论提供了佐证.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