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大震前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
王碧泉, 杨锦英, 王春珍
1982, 4(2): 105-115.
摘要:
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盖尔芬德(I.M.Gelfand)、普雷斯(F.Press)等人将它用于地震危险区的划分。本文将图象识别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中,以识别强震发生的时间。 按一定标准将所研究的全部时间划分为危险时间段D和不危险时间段N。以问题表的形式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特性,然后分两步进行图象识别: 1.学习。对P个时间段m个问题的回答是mp的矩阵,回答以二进制(是或非)表示。通过学习,识别出一个、两个或三个问题组合的新特征,称之为D和N的性质。 2.投票。D和N性质数目的差是△,当△大于或等于某阈值时,则识别为危险段D,否则为N。 结果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定时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至一定水平、相差半级的中等地震活动水平的比值较正常情况增高以及大震前中等地震活动随时间增强等性质的综合,表明未来时间段內可能发生大地震。 此外还作了控制试验,说明图象识别结果是稳定的。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
林邦慧, 魏富胜, 刘万琴, 王新华
1982, 4(2): 116-126.
摘要: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向地震条带,是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通过研究发生在这条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破裂过程,震源参数及迁移特点,发现这条带上的较强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ML5.0级地震的破裂面走向均为北西向,与条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些地震具有沿破裂面方向迁移的特点。 2.强震是从中间向北西及南东两个条带的延伸方向交替扩展迁移的,并且强度有逐个增大的趋势。而1980年3月9日在条带上平遥地区发生ML=5.7级地震后,再不具备上述迁移,震级增大的特点。 3.截止现在,均以中强震释放能量。其中多数的主压应力P轴与华北地区统一的主压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仍有几个强震与华北地区总体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局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带上有时可以起主导作用。
一个划定强震危险区的方法
丁文镜
1982, 4(2): 127-135.
摘要:
华北地区多次强震发展断层走向表明,该区存在主应力方向一致的应力场。根据库伦-纳维强度理论,本文提出了临界走向断层的概念,探讨了形成闭锁段的物理机制。同时引用作者以往的研究结果————闭锁段附近断层错距和应力场的某些特征。 综合这些结果,本文构成了一套按力学原理划定强震危险区的方法。此外,还讨论了估计未来地震震级的方法。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
成尔林, 李桂芳, 陈和川
1982, 4(2): 136-148.
摘要:
本文应用1966mdash;1976期间,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地震P波初动方向资料,求出平均节面解,据此推断松潘mdash;平武7.2级地震前,孕震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但由松潘台资料所得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向,在震前显示出近90deg;的转动。 由余震资料所得释放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亦为近东西向。
江西永平爆破的水化学效应
余兆康, 蔡诗凰, 林家涛, 王屏路
1982, 4(2): 149-159.
摘要:
为了探索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我国地震工作者已开始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在地震发生前的变化进行观测。利用爆破作实验,是企图发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的变化,为识别地震前兆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铜矿前后三次爆破所取得的大量水化学观测资料,探讨爆破时水化学效应的特征,并确认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各观测井孔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又起了加强或削弱的控制作用。为合理地选择水化学观测井孔(泉),以及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震源区的应变调整与水氡变化
唐顺善, 杨家凤
1982, 4(2): 160-168.
摘要:
1976年唐山地震后,随着一系列余震的发生,震源区进行应变调整。根据贝尼奧夫公式,可由唐山地震序列求出震源区相对应变变化过程。此过程与震源区内一水准观测点所测的垂直形变相对变化基本一致。震源区内水氡的变化与相对应变相关。据此相关性进一步讨论提出,震源区內水氡在主震后的上升可能与震源区应变调整、含水岩层宏观裂隙累积增长有关。
唐山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阻率的震前突变现象
金安忠
1982, 4(2): 169-173.
摘要: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中250公里范围內已经建立了16个地电台站。震前10天内有几个台站地电阻率在较平静的趋势背景值上出现大幅度突变异常,尽管这些台站占少数,但却集中分布在发震的沧东断裂附近。 根据唐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以及发震构造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实际资料说明,地电阻率突变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唐山地震断层面是一致的,与震前地下水位变化异常带也是吻合的,地下水震前变化在时间上与地电阻率突变的出现是同步的。
相关平差在应变分析中的应用
黄立人
1982, 4(2): 174-181.
摘要:
研究了直接用多期重复大地测量观测资料求剪切应变速率的相关平差方法,简单地讨论了判断计算结果中反映形变信息的可靠性的标准,并对相关平差法与一般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别进行了比较。通过几个地区的实际计算,认为在地震工作中,为探测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大地测量精度。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探讨
杨光宇
1982, 4(2): 182-189.
摘要:
本文用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在研究云南地震与应力场关系之后,采用先计算大区域应力场,再计算小区域应力场的分步办法。 首先研究我国西南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计算结果说明:(1)由于印度板块不均匀推挤,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是产生我国西南地区应力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2)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断块间运动以及板内大范围内应力场调整是西南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因素。(3)通过四个八级以上地震(海源、古浪、察隅:印度、尼泊尔)后应力场调整的研究,未来八级地震的地区有可能在川滇藏或缅甸一带。
我国南北地震带大震的跳跃迁移及其统计预测
李漳南
1982, 4(2): 190-198.
摘要:
本文初步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上称之为跳跃迁移的大地震(M6(3/4))迁移规律,并给出其统计预报方程。例如给出了四川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纬度以及南北带北段南区地震发生的纬度的预报方程。
基岩地震动参数与震级和距离的关系
胡聿贤, 张继栋, 邹夕林, 齐心
1982, 4(2): 199-207.
摘要:
关于强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应当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地面运动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统计特征是由震级、中间介质及地表土层的特性决定的。 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从基岩运动推算地表运动的可靠方法,所以搞清基岩运动的特征并由此对基岩运动的过程作出估计,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对美国27个基岩台上的强震记录的反应普以及几个最大值与震级和震源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到它们的关系。从这些关系出发,对指定的震级和震源距离的基岩,可以估计它的运动特征,并人工造成一组运动过程。
海城地震的地震学研究
顾浩鼎
1982, 4(2): 208-215.
摘要:
本文讨论了海城地震的一系列地震学研究问题。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宗旨是,试图寻求某种地震学方面的前兆特征,以便能够准确地预报地震。虽然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特征,但离最终目的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