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0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
魏修成1)董敏煜1)陈运泰2)
1998, 20(6): 561-572.
摘要:
平面波分解法是研究地震波场简捷有效的方法,各种复杂的波场可用平面波合成的方法得到.文中采用平面波方法研究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对时空域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波动方程,运用f-k变换,可得到频率空间域波动方程(Christoffel方程).利用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参数及其空间变化率与Christoffel矩阵元素关系,提出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Christoffel矩阵方程的求解方法,并运用于非均匀TIV介质和非均匀EDA介质.在连续介质条件下,当波沿速度增加方向传播时,振幅的方向导数小于零,即振幅衰减;当波沿速度减小方向传播时,振幅的方向导数大于零,即振幅增强.波的振幅强度是传播方向的函数(各向同性条件下也是如此),但并不总是衰减.若只研究波沿速度增加方向传播的情况即得出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振幅衰减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1997年伽师强震群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杨欣高国英
1998, 20(6): 573-579.
摘要:
分析研究了新疆伽师强震群的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6.6级地震前,序列频度衰减系数hh>1.6级强震前序列地震能量释放特征为持续增强或剧增;5级地震前序列频度呈现平静特征.震源机制结果是:强震群震源断错以右旋走滑为主,具有张扭性特征.
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的研究
吴建平曾融生明跃红
1998, 20(6): 580-589.
摘要:
利用CDSN以及境外的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采用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对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的上地幔平均P波速度结构以及部分地区的横向不均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盖层的P波速度较低(约7.8~8.0 km/s),平均盖层厚度约60 km,在410和665 km附近存在速度跳跃分别为0.29和0.55 km/s左右的速度间断面.准噶尔盆地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约7.7 km/s.上地幔盖层具有较高的速度梯度(平均速度梯度>0.005 5/s)和较大的厚度(90~100 km),在140 km深处P波速度可达8.2 km/s左右.贝加尔湖附近上地幔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介于8.0~8.05 km/s之间,上地幔盖层厚度约30 km.
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唐山震区三维细结构研究a
赖晓玲张先康郑需要
1998, 20(6): 590-597.
摘要:
研究区域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计算方法.三维界面采用分段非完全多项式描述,三维速度的重建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原理.计算采用两步进行:第1步反演三维界面形态;第2步将剩余走时残差按加权分配的方式进行三维速度反演.处理了唐山滦县震区地震测深资料,获得了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形态及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壳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总体为北东走向,北东向的丰台——野鸡坨断裂与北东向的唐山断裂所夹的构造为莫霍界面隆起区. 该区中下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沿北东向的唐山断裂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带,其位置与唐山地震活动带的位置相一致.沙河驿附近较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对应于较密集的地震分布.该区域存在一条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可能是一条隐伏深断裂.唐山7.8级地震震中区下地壳为北东向的低速异常带与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相交处.这两组构造对控制唐山7.8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弹性波在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土和饱和土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胡亚元王立忠陈云敏张忠苗吴世明
1998, 20(6): 598-606.
摘要:
根据横向各向同性饱和土体的Biot波动方程,推导出qP1波从饱和土入射到弹性介质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一般算式,数值分析了各向异性,边界透水条件对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影响.本文的推导思路,适用于qSV波、qP2波从饱和土体入射到弹性土体的情形.
概率一致的期望地震和概率一致的保守地震
沈建文蔡长青
1998, 20(6): 607-613.
摘要:
笔者分析指出,Kameda等概率一致的假想地震、期望地震或设定地震的概念,由于对概率法设防标准的理解不确切并非概率一致;罗奇峰的相应概念符合概率一致,但由于保留平均意义,结果仍然不理想.在分析指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建议采用概率一致保守地震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在概率法基础上选择有物理意义的抗震设防目标地震的新方法.在对某控制物理量,如峰值加速度作危险性分析,并按某概率水平确定其设防标准后,由有关衰减规律和潜源状况确定对应于该标准的地震或震级距离组合. 此种震级距离组合对应的地震对该物理量是概率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兼顾其它物理量(本文考虑反应谱)的破坏作用,选择保守地震取代平均地震,以更好地满足设防标准的本意.
陕西地磁短周期变化分布特征
范国华姚同起韩克礼朱克佳顾左文
1998, 20(6): 614-621.
摘要:
为研究陕西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临时测线一条,在测线上进行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同步观测.在3 min至2 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水平转换函数及谱成分关系.在数据处理中参考应用了随机数据理论,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指出,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受武功、乾陵之间地下近东西向异常感应电流集中的区域性影响及测点附近局部感应电流影响.其主要分布特征为,垂直分量变化在武功和乾陵之间存在一反向轴,频率响应显示出转换函数在周期约20 min时有最大值.
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异常气象<
李清森1)金玉梅1)苗志成1)贾文忠1)姜贵才2)
1998, 20(6): 622-627.
摘要:
分析发现,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的震中,与1997年本区的特旱区、震前异暖区、倒槽低气压区以及震后不久的最大降雪区等中尺度范围(101~102 km)的异常气象区,存在五区对应现象.同时,震后5天内出现的3次低气压的演变,均在震区生成或明显发展.冻土层下限的异常变化可间接表明,在震区出现的异暖与地表深层的热量向上传导有关.
突发应变扰动-一种新的破裂前兆的实验研究c
许昭永1)杨润海1)王彬1)赵晋明1)姚宇峰1)华培忠1)梅世蓉2)
1998, 20(6): 628-634.
摘要:
采用新的仪器系统多功能高频地震仪记录岩样上多点应变在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岩石主破裂前,各点应变除趋势性特征变化外,同时出现突发扰动.突发应变扰动有可能作为大震短临前兆的一种.
物元分析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冯利华
1998, 20(6): 635-639.
摘要:
利用前期的地震活动性指标进行计算,可以使物元分析具有预报功能.通过反复调整各指标的等级分界值,可以使年最大震级计算等级和实际等级的历史拟合率达到最大,其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破坏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陈颙李革平陈棋福陈凌李闽峰
1998, 20(6): 640-646.
摘要:
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关内容;接着对近年来GIS在地震损失评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着重讨论了基于GIS进行区域地震破坏和损失分析的各种步骤;最后对近期编制完成的全球地震危险和损失评估的GIS应用软件——WorldRisk做了系统介绍.
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原理及其在测量地震形变场中的应用.
单新建叶洪
1998, 20(6): 647-655.
摘要:
介绍了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较详细地论述了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雷达)技术的原理,并给出了在测量地震位错中的几个应用;最后指出,INSAR在观测地表垂直形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潜力,它将为监测地震动态场的变化提供全新的手段和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测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泾阳4.8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
王卫东王平
1998, 20(6): 656-658.
摘要:
1996~1997年两次7级以上大震的跨越式预报
郭增建
1998, 20(6): 659-661.
摘要: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赣召开.
1998, 20(6): 662-662.
摘要: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8年6~7月)
陈培善
1998, 20(6): 663-664.
摘要:
1997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1998, 20(6): 665-66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