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基底构造与鸭绿江断裂带
-
摘要: 本文介绍在丹东市东北地区进行浅层地震折射波、电法联剖、电测深与波速测量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对测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测区的基底构造较为复杂,第四纪覆盖层厚度、速度分布与动力学参数均具有分区性.基底埋深为东深西浅,东西落差约5——10m.鸭绿江断裂带南段是由 F1,F2,F3,F4,F5,断层组成,走向 NE,综合分析结果判断 F2断层为鸭绿江断裂带的主断裂,且鸭绿江断裂带南段在全新世没有活动.
-
-
[1] 顾尔维奇N. N.(著),1956.地震勘探教程,263——283, 306——317.刘光鼎(译),1959.地质出版社,北京.
[2] 卢造勋,1983.东北地区的深部构造与地震.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 113——121.
[3] 首培侨、刘曾武、朱镜清,1982.地震波在工程中的应用,140——160.地震出版社,北京.
[4] 王安东、任玉河、孙文福、于龙伟、梁镜铬、曹天青、顾浩频,1987.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热流观测.地震学报,9. 392——405.
[5] 夏怀宽、张先泽,1986.辽东半岛沿海地区海岸地貌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8. 1, 41——49.
[6] 钟以章、高常波,1988.辽东半岛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近5000年来的地壳运动.海洋科学,1: 4——8.
[7] 钟以章,1987.辽东半岛的泥石流灾害.灾害学,1: 45——49.
[8] Zhong, Y, Z.,198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ctive faults in the Liaoning region. Earthquahe Research to China. 2,495——506.[1] 顾尔维奇N. N.(著),1956.地震勘探教程,263——283, 306——317.刘光鼎(译),1959.地质出版社,北京.
[2] 卢造勋,1983.东北地区的深部构造与地震.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 113——121.
[3] 首培侨、刘曾武、朱镜清,1982.地震波在工程中的应用,140——160.地震出版社,北京.
[4] 王安东、任玉河、孙文福、于龙伟、梁镜铬、曹天青、顾浩频,1987.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热流观测.地震学报,9. 392——405.
[5] 夏怀宽、张先泽,1986.辽东半岛沿海地区海岸地貌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8. 1, 41——49.
[6] 钟以章、高常波,1988.辽东半岛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近5000年来的地壳运动.海洋科学,1: 4——8.
[7] 钟以章,1987.辽东半岛的泥石流灾害.灾害学,1: 45——49.
[8] Zhong, Y, Z.,198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ctive faults in the Liaoning region. Earthquahe Research to China. 2,495——50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20
- HTML全文浏览量: 50
- PDF下载量: 1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