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3卷 第2期
摘要:
对南海及邻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4个台站接收到的328条长周期地震记录的面波波形进行分块波形反演.分块波形反演把大尺度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小尺度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南海及邻区22网格划分、从地表深至430km 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用检验板法进行了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海域、岛弧和大陆在速度分布、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对南海及邻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4个台站接收到的328条长周期地震记录的面波波形进行分块波形反演.分块波形反演把大尺度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小尺度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南海及邻区22网格划分、从地表深至430km 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用检验板法进行了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海域、岛弧和大陆在速度分布、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摘要:
参照并综合应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实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涉及多种环境因素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构造运动能量指标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壳纵向结构、断层产状、岩性条件、地壳应力状态、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等.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断裂的剪切破裂能随深度增加通常呈现先上升,在某一深度上达到峰值后逐渐衰减的形态.在诸多因素中,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对能量指标的影响相对显著.高孔隙压力和地温环境可导致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降低、峰值和铃腰值所在的深度下移.这种效应限制了强震事件,而适于中小地震活动或低能量释放的断层活动,其震源深度分布的下限较低.反之,低孔隙压力和低地温环境使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加大、形态变陡,其结果利于高强度、高能量积累的闭锁段的形成.如果这两种段落在断裂带上相邻,则可能促进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能量积累程度高而邻区锁定强度低的孕震环境.红河断裂北西段温泉密度和热储温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频度、强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与模型结果基本相符,从而为模型的主要推论提供了佐证.
参照并综合应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实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涉及多种环境因素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构造运动能量指标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壳纵向结构、断层产状、岩性条件、地壳应力状态、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等.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断裂的剪切破裂能随深度增加通常呈现先上升,在某一深度上达到峰值后逐渐衰减的形态.在诸多因素中,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对能量指标的影响相对显著.高孔隙压力和地温环境可导致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降低、峰值和铃腰值所在的深度下移.这种效应限制了强震事件,而适于中小地震活动或低能量释放的断层活动,其震源深度分布的下限较低.反之,低孔隙压力和低地温环境使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加大、形态变陡,其结果利于高强度、高能量积累的闭锁段的形成.如果这两种段落在断裂带上相邻,则可能促进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能量积累程度高而邻区锁定强度低的孕震环境.红河断裂北西段温泉密度和热储温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频度、强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与模型结果基本相符,从而为模型的主要推论提供了佐证.
摘要:
板块构造的运动和动力学是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板块边缘强震是板块运动的直接结果.分析1982年日本茨城地震序列发现,震源断层面存在分阶段沿走向扩展、倾向调整的特殊图象.结合震源机制的走向、倾向以及滑动方向等资料,确认属于日本海沟下方的俯冲带逆冲地震.文中讨论了地震序列过程的成因,认为采用介于年尺度的空间大地测量结果与秒尺度的强震矩张量分析之间的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局部下方俯冲的动态过程.根据地震平均错距和板块运动速度,推测近年当地可能再次发生强震.
板块构造的运动和动力学是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板块边缘强震是板块运动的直接结果.分析1982年日本茨城地震序列发现,震源断层面存在分阶段沿走向扩展、倾向调整的特殊图象.结合震源机制的走向、倾向以及滑动方向等资料,确认属于日本海沟下方的俯冲带逆冲地震.文中讨论了地震序列过程的成因,认为采用介于年尺度的空间大地测量结果与秒尺度的强震矩张量分析之间的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局部下方俯冲的动态过程.根据地震平均错距和板块运动速度,推测近年当地可能再次发生强震.
摘要:
将改变时间标度的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性分析中,选择具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时间范围和地震活动背景的现代仪器地震目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几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和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与时间标度的关系.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极差和均方差之比与时间标度呈现出幂指数变化方式,且幂指数都大于0.5,表明地震的发生并非无记忆的泊松过程,而是具有随机和规律的双重特性.犎指数偏离0.5的程度可以衡量随机与规律成分所占比重,偏离越大,该序列的规律性成分越多,反之则越少.通过时间标度变换,可以较短时间的观测为基础,对变量未来的发生情况做出保守的估计.
将改变时间标度的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性分析中,选择具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时间范围和地震活动背景的现代仪器地震目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几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和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与时间标度的关系.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极差和均方差之比与时间标度呈现出幂指数变化方式,且幂指数都大于0.5,表明地震的发生并非无记忆的泊松过程,而是具有随机和规律的双重特性.犎指数偏离0.5的程度可以衡量随机与规律成分所占比重,偏离越大,该序列的规律性成分越多,反之则越少.通过时间标度变换,可以较短时间的观测为基础,对变量未来的发生情况做出保守的估计.
摘要:
初步研究了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相断层形变异常,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与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景泰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研究和探讨了断层形变异常在震情判定中的应用.
初步研究了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相断层形变异常,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与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景泰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研究和探讨了断层形变异常在震情判定中的应用.
摘要:
针对日均值前兆数据序列,提出一种新的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即斜率差信息法.以唐山台水准为例,进行了全时域扫描的实例计算,并与已有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经优化后对提取日均值中的短期前兆信息十分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针对日均值前兆数据序列,提出一种新的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即斜率差信息法.以唐山台水准为例,进行了全时域扫描的实例计算,并与已有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经优化后对提取日均值中的短期前兆信息十分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
利用Fourier-Bessel级数展开法,给出了圆弧形层状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P波散射的一个解析解,并利用该解分析了谷中层状沉积排列顺序及相对刚度等因素对入射波散射的影响.
利用Fourier-Bessel级数展开法,给出了圆弧形层状沉积谷地对入射平面P波散射的一个解析解,并利用该解分析了谷中层状沉积排列顺序及相对刚度等因素对入射波散射的影响.
摘要:
根据积分变换方法得出了半空间内部作用简谐水平力时的Gree函数.首先,利用Hankel积分变换方法,直接对频域内的Biot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出Biot波动方程的通解;利用通解和半空间内部作用水平力时边界上的边界条件,以及力作用面上的连续性条件,可以得出上述边值问题的解;对于边值问题在变换域内的解进行相应的逆变换,就可以得出频域内的Gree函数.本文得到的线弹性退化解与文献中的结果吻合.最后,文中给出了两个算例.
根据积分变换方法得出了半空间内部作用简谐水平力时的Gree函数.首先,利用Hankel积分变换方法,直接对频域内的Biot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出Biot波动方程的通解;利用通解和半空间内部作用水平力时边界上的边界条件,以及力作用面上的连续性条件,可以得出上述边值问题的解;对于边值问题在变换域内的解进行相应的逆变换,就可以得出频域内的Gree函数.本文得到的线弹性退化解与文献中的结果吻合.最后,文中给出了两个算例.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缓慢变化,地震计各部件的性能参数会有所改变,及时了解这种变化并加以控制和调整,有助于提高地震计输出结果的可信度.所以,一台地震计无论在交付使用前,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标定.目前,比较常用的标定方法有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本文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得到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将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过程进行理论抽象,进而在复频域对两种电流标定过程进行仿真推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方波电流标定输出曲线与地震计固有参数之间以及正弦电流标定的稳态输出与标定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论述了两组特定频率正弦电流的标定输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为理论分析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给出了两种电流标定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旨在阐明两种常用的电流标定方法的物理意义,对地震计的调试及应用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缓慢变化,地震计各部件的性能参数会有所改变,及时了解这种变化并加以控制和调整,有助于提高地震计输出结果的可信度.所以,一台地震计无论在交付使用前,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标定.目前,比较常用的标定方法有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本文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得到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将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过程进行理论抽象,进而在复频域对两种电流标定过程进行仿真推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方波电流标定输出曲线与地震计固有参数之间以及正弦电流标定的稳态输出与标定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论述了两组特定频率正弦电流的标定输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为理论分析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给出了两种电流标定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旨在阐明两种常用的电流标定方法的物理意义,对地震计的调试及应用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摘要: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室内外试验结果,提出了确定浸润线自由面的方法.通过静力和动力有限元计算,对某填埋场边坡进行稳定分析,给出了在地震过程中每一小时段的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在地震过程中,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比较稳定;在此基础上,对Newmark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建立在比较精确的基础上,得到了填埋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位移,对填埋场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方法对一般坝体的工程抗震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室内外试验结果,提出了确定浸润线自由面的方法.通过静力和动力有限元计算,对某填埋场边坡进行稳定分析,给出了在地震过程中每一小时段的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在地震过程中,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比较稳定;在此基础上,对Newmark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建立在比较精确的基础上,得到了填埋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位移,对填埋场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方法对一般坝体的工程抗震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