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遥感资料反演介质应力状态的原理与数学方法

尹京苑1)邓明德2)钱家栋3)房宗绯2)赵保宗2)刘晓林2)

尹京苑1)邓明德2)钱家栋3)房宗绯2)赵保宗2)刘晓林2). 2003: 由遥感资料反演介质应力状态的原理与数学方法. 地震学报, 25(4): 390-397.
引用本文: 尹京苑1)邓明德2)钱家栋3)房宗绯2)赵保宗2)刘晓林2). 2003: 由遥感资料反演介质应力状态的原理与数学方法. 地震学报, 25(4): 390-397.

由遥感资料反演介质应力状态的原理与数学方法

  • 摘要: 实验证明,当物质(体)受到应力作用时,应力能够引起物质(体)电磁辐射能量发生改变.遥感器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能量是由受载物体自身温度和应力共同引起的总辐射能量(观测值)组成.如何将二者定量地分离开,进而反演介质所处的温度状态和应力状态,在地震预测预报、大型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中, 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采用多波段遥感观测,通过数学手段将二者分离并反演应力的方法, 并列举算例加以证实.
  • 期刊类型引用(46)

    1. 张涛,苏占东,孙进忠,张建勇,唐磊,周剑,王磊,张明磊. 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局部应力场时空偏转特征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地球学报. 2024(02): 203-216 . 百度学术
    2. 李抒予,高原,金红林,刘同振. 青藏高原东北部上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地震地质. 2024(04): 916-933 . 百度学术
    3. 张铁宝,杨星,路茜,龙锋,管勇. 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M_S≥7.0地震卫星红外辐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23(04): 1496-1507 . 百度学术
    4. 郭雨帆,杜晓辉,董磊,汤兰荣,赵爱平,王甘娇. 基于张衡一号卫星监测的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电离层效应. 地震. 2023(02): 85-102 . 百度学术
    5. 王铭锋,李一琼,俞言祥. 实际地形对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地震学报. 2021(01): 57-72 . 本站查看
    6. 张学民,申旭辉,刘静,武艳强,郑勇. 多地球物理场观测的玉树地震孕育过程分析. 遥感学报. 2018(S1): 56-63 . 百度学术
    7. 徐锡伟,吴熙彦,于贵华,谭锡斌,李康.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地震地质. 2017(02): 219-275 . 百度学术
    8. 黄学猛,田坤,杜义,何仲太,雷惊昊,马保起,谢富仁.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5-78 . 百度学术
    9. 侯林锋. InSAR-MAI技术监测玉树地震2-D同震形变场研究. 测绘工程. 2015(11): 64-67+72 . 百度学术
    10. 袁伏全,谢庆和,周海生.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高原地震. 2015(S1): 41-46 . 百度学术
    11. 杨博,朱爽,杨国华,周伟,冯胜涛,陈欣. 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区域形变场的特征. 地震. 2014(02): 115-123 . 百度学术
    12. 赵云峰,祝意青,梁伟锋,徐云马,郭树松,刘芳,刘练. 2010青海玉树地震同震重力和形变效应模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6): 26-31 . 百度学术
    13. 盛书中,万永革,王未来,郑爽,石砚斌,李迎秋. 2010年玉树M_S 7.1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4): 1555-1562 . 百度学术
    14. 张广伟,雷建设,孙长青.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3): 1012-1020 . 百度学术
    15. 张丽芬,Iman Fatchurochman,姚运生,李井冈,廖武林,王秋良.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地震地质. 2014(01): 52-61 . 百度学术
    16. 孙刚,刘晶晶,谢霄峰,张小咏. 玉树地震基层应急响应综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01): 57-61 . 百度学术
    17. 吴中海,周春景,冯卉,张克旗,李家存,叶培盛,李跃华,田婷婷. 青海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 地质通报. 2014(04): 419-469 . 百度学术
    18. 周春景,吴中海,尼玛次仁,李家存,蒋瑶,刘艳辉.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地质通报. 2014(04): 551-566 . 百度学术
    19. 王永哲,朱建军,李志伟,欧自强. 利用PALSAR数据反演2010年玉树地震断层的同震滑动分布. 测绘学报. 2013(01): 27-33 . 百度学术
    20.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4072-4083 . 百度学术
    21. WANG WeiLai,WU JianPing,FANG LiHua,WANG ChangZai. Relocation of the Yushu M_S7.1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s in 2010 from HypoDD.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3(02): 182-191 . 必应学术
    22. 陈运泰,杨智娴,张勇,刘超.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6): 1064-1072 . 百度学术
    23. 杨国华,杨博,占伟,陈欣,华彩虹,王利.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 地震. 2012(02): 40-51 . 百度学术
    24.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估计.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1): 8-17 . 百度学术
    25. 申重阳,邢乐林,谈洪波,何志堂,李辉,玄松柏,杨光亮. 2010玉树M_S7.1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缘绝对重力变化.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6): 2348-2357 . 百度学术
    26.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李源,沙成宁.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146-154 . 百度学术
    27.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于贵华,李智敏,苏桂武,王继,张晓清.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155-170 . 百度学术
    28. 刘莎,杨建思,田宝峰,郑钰,姜旭东,徐志强. 玉树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0): 3327-3337 . 百度学术
    29. 朱艾斓,徐锡伟,于贵华,张晓清,陈桂华,任烨. 玉树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地学前缘. 2012(04): 8-14 . 百度学术
    30. 孟令媛,史保平. 2010年墨西哥BajaM_W7.2地震与中国玉树M_W6.9地震强地震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地震学报. 2012(01): 1-19 . 本站查看
    31. Seismic re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and crustal seismic anisotropy associated with the 2010 Yushu M_S7.1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s. Earthquake Science. 2012(01): 111-119 . 必应学术
    32. 杨国华,杨博,占伟,刘志广,梁洪宝.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地震研究. 2012(03): 295-302 . 百度学术
    33. 姚家骏,王培玲,刘文邦. 玉树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 高原地震. 2012(03): 6-10 . 百度学术
    34.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王长在.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及其余震的双差定位研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7): 1037-1046 . 百度学术
    35. 汪建军,许才军,申文斌. 2010年Mw 6.9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10): 1207-1211 . 百度学术
    36. 刘白云,袁道阳,陈继锋,牛延平.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西北地震学报. 2012(01): 23-28 . 百度学术
    37. 刘学武,胡波,莫玉娟,白蓉. DInSAR技术监测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研究. 测绘工程. 2011(06): 38-39+44 . 百度学术
    38. 王莹,吴小平,赵韬. 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地震学报. 2011(05): 595-604+699 . 本站查看
    39.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27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 地震学报. 2011(04): 550-552 . 本站查看
    40. 潘家伟,李海兵,吴富峣,李宁,郭瑞强,张伟. 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 岩石学报. 2011(11): 3449-3459 . 百度学术
    41. 陈鲲,俞言祥,高孟潭,吕红山. 考虑震源破裂过程的青海玉树地震震动图研究. 中国地震. 2011(01): 56-64 . 百度学术
    42. 许力生,邸海滨,冯万鹏,李春来. 2010年青海玉树M_s 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6): 1366-1373 . 百度学术
    43.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10(11): 2613-2619 . 百度学术
    44.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苏桂武,王继,李智敏,张晓清.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地震地质. 2010(02): 338-344 . 百度学术
    45.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地震学报. 2010(03): 361-365 . 本站查看
    46.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震源过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7): 819-82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17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124
  • 被引次数: 6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08-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