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幔结构比值与地震活动
-
摘要: 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我国大陆东部(105E以东)不同构造块体以及构造块体内的不同部位的地震活动度的差异和特征, 进而从板块内部和深部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壳-幔结构因素;计算了不同块体的地壳厚度与岩石圈厚度之比, 即壳-幔结构比R值。发现R值的大小与地震活动度明显相关, R值的内涵标志着板内壳-幔的物质运动状况, 及其壳-幔间通过对流和侵入达到交换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程度。
-
-
[1] 丁国瑜, 1991.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 7&——78, 82——90.地震出版社, 北京.
[2] 冯锐, 1985.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慢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地震学报, 7, 143——157.
[3] 傅征祥、陈修启, 1990.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地震力学含义.中国地展, 6, 4., 26——27.
[4] 顾芷娟、张流, 1982.围压3千巴、温度700℃时角闪岩石轻基的变化.地震地质, 4, 3, p. 81.
[5] 郭增建、秦保燕, 1991.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 42——44.地展出版社, 北京.
[6] 林长佑, 1984.地壳、上地慢条件下岩石的导电性, 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p. 321.地震出版社, 北京.
[7] 马宗晋, 1990.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地震地质, 12, 3, p.262.
[8] 毛桐恩, 1990.板内地震孕育的深部电性构造环境与其动力过程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p. 141.地震出版社, 北京.
[9] 宋仲和, 1981.北京一萨哈林剖面的地慢纵向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 24, 310——317.
[10] 滕吉文、魏斯禹、李金森、赵静闲, 1982.华北平原邢台地震活动地区上地慢结构和地慢低速层.地球物理学报, 25, 1, 58——63.
[11] 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 1991.地壳上地慢研究, p. 20.地震出版社, 北京.
[12] 曾融生、孙为国、毛桐恩、林中洋、胡鸿翔、陈光英, 1993.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地震学报, 待发表.
[13] 赵根模, 1990.前震和普通震群展源深度分布的比较.中国地震, 6, 4, 57——65.
[14] 周蕙兰, 1990.地球内部物理, p.42, p.153——154.地震出版社, 北京.
[15] Berdichevsky, M. N., Van'yan, L. L., Fel'dman, I. S. and Porstendorfer, G., 1972. Conducting layers in the earth's crust and upper mantle. Gerlands Beiir. Geophysik, B81, H3/5, 187——196.[1] 丁国瑜, 1991.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 7&——78, 82——90.地震出版社, 北京.
[2] 冯锐, 1985.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慢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地震学报, 7, 143——157.
[3] 傅征祥、陈修启, 1990.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地震力学含义.中国地展, 6, 4., 26——27.
[4] 顾芷娟、张流, 1982.围压3千巴、温度700℃时角闪岩石轻基的变化.地震地质, 4, 3, p. 81.
[5] 郭增建、秦保燕, 1991.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 42——44.地展出版社, 北京.
[6] 林长佑, 1984.地壳、上地慢条件下岩石的导电性, 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p. 321.地震出版社, 北京.
[7] 马宗晋, 1990.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地震地质, 12, 3, p.262.
[8] 毛桐恩, 1990.板内地震孕育的深部电性构造环境与其动力过程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p. 141.地震出版社, 北京.
[9] 宋仲和, 1981.北京一萨哈林剖面的地慢纵向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 24, 310——317.
[10] 滕吉文、魏斯禹、李金森、赵静闲, 1982.华北平原邢台地震活动地区上地慢结构和地慢低速层.地球物理学报, 25, 1, 58——63.
[11] 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 1991.地壳上地慢研究, p. 20.地震出版社, 北京.
[12] 曾融生、孙为国、毛桐恩、林中洋、胡鸿翔、陈光英, 1993.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地震学报, 待发表.
[13] 赵根模, 1990.前震和普通震群展源深度分布的比较.中国地震, 6, 4, 57——65.
[14] 周蕙兰, 1990.地球内部物理, p.42, p.153——154.地震出版社, 北京.
[15] Berdichevsky, M. N., Van'yan, L. L., Fel'dman, I. S. and Porstendorfer, G., 1972. Conducting layers in the earth's crust and upper mantle. Gerlands Beiir. Geophysik, B81, H3/5, 187——19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64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