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陈锦标, 沈萍, 郑治真

陈锦标, 沈萍, 郑治真. 1994: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地震学报, 16(4): 504-510.
引用本文: 陈锦标, 沈萍, 郑治真. 1994: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地震学报, 16(4): 504-510.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 摘要: 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象处理方法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实用方法及其计算结果。该方法能克服通常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时难免的人为随意性。还讨论了地震空区的表现形式和识别孕震空区的方法。必须指出, 本方法是个创新。但确定地震空区还不唯一, 要识别真正的孕震空区还需要综合分析其它有关参量(例如b值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被低地震活动区包围起来的高地震活动区现象──地震丛集图象, 是地震空间分布的普遍形式;而被高地震活动区围起来的地震活动弱区──地震空区图象, 只是地震空间分布的一种重要形式。地震往往发生在某一地震丛集区内或其边缘地带。
  • [1] 陈锦标、庄灿涛、李全林、宋锐、修济刚、吴宁远、陈佩燕、耿洪、杨愚源、秦馨菱、范杨、白金城、王碧泉、孙友福、林纪曾, lssl.中国地震各时期目录汇编(磁盘或磁带).地震出版社, 北京.

    [2] 陈运泰、倪晓希, l990.地震空区的破裂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 60——67.地震出版社, 北京.

    [3] 陈章立, l986.地震活动图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世界地震译丛, 3, 1——6.

    [4] 冈萨雷斯, R. C., 温茨, P.(著), 李淑梁(译), 1981.数字图象处理, 123——192.科学出版社, 北京.

    [5] 国家地震局, 1978.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附图).地震出版社, 北京.

    [6] 李全林、于禄、郝柏林、陈锦标, 1979.地震频度一震级关系的时空扫描, 37——46.地震出版社, 北京.

    [7] 李全林、宋锐、陈锦标、白金成、庄灿涛、陈佩燕, 1991.中国地震各时期目录汇编—编辑说明与使用指南, 80——90.地震出版社, 北京.

    [8] 陆远忠、宋俊高, 1989.地震空区与地震预报, 102——110.地震出版社, 北京.

    [9] 余松煌、周源华、吴时光, 1989.数字图象处理, 83——85.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

    [10] 郑治真, 1988.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102——105.地展出版社, 北京.

    [11] Kagan, Y. Y. and Jackson, D. D., 1991. Seismic gap hypothesis: ten year after. J. Geophys. Res., 91, 21419——21431.

    [12] Keilis——Book, V. I. and Kossobokov, V. G., 1986. Time of increased probability for the great earthquakes of the world. Comput. Seismal., 19, 48——58.

    [13] Soth Stein, 1992. Seismic gaps and grizzly bears. Nature, 356, 387——388.

    [1] 陈锦标、庄灿涛、李全林、宋锐、修济刚、吴宁远、陈佩燕、耿洪、杨愚源、秦馨菱、范杨、白金城、王碧泉、孙友福、林纪曾, lssl.中国地震各时期目录汇编(磁盘或磁带).地震出版社, 北京.

    [2] 陈运泰、倪晓希, l990.地震空区的破裂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 60——67.地震出版社, 北京.

    [3] 陈章立, l986.地震活动图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世界地震译丛, 3, 1——6.

    [4] 冈萨雷斯, R. C., 温茨, P.(著), 李淑梁(译), 1981.数字图象处理, 123——192.科学出版社, 北京.

    [5] 国家地震局, 1978.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附图).地震出版社, 北京.

    [6] 李全林、于禄、郝柏林、陈锦标, 1979.地震频度一震级关系的时空扫描, 37——46.地震出版社, 北京.

    [7] 李全林、宋锐、陈锦标、白金成、庄灿涛、陈佩燕, 1991.中国地震各时期目录汇编—编辑说明与使用指南, 80——90.地震出版社, 北京.

    [8] 陆远忠、宋俊高, 1989.地震空区与地震预报, 102——110.地震出版社, 北京.

    [9] 余松煌、周源华、吴时光, 1989.数字图象处理, 83——85.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

    [10] 郑治真, 1988.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102——105.地展出版社, 北京.

    [11] Kagan, Y. Y. and Jackson, D. D., 1991. Seismic gap hypothesis: ten year after. J. Geophys. Res., 91, 21419——21431.

    [12] Keilis——Book, V. I. and Kossobokov, V. G., 1986. Time of increased probability for the great earthquakes of the world. Comput. Seismal., 19, 48——58.

    [13] Soth Stein, 1992. Seismic gaps and grizzly bears. Nature, 356, 387——38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20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9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1-09-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