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JIN YAMIN, YU XINCHANG, JIANG CHUNHUAcom sh advance. 1989: FUZZY CLUSTER ANALYSIS OF COMPOSITE FAULT PLANE SOLU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NORTH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1(2): 198-203. |
[1]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由许多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S, 268——279,
[2] 汪素云、许忠淮,1985.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7,17——32 , [3] 成尔林,1982,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地震学报,4,136——148, [4] 华祥文,1980,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地震学报,2,130——146, [5] 李钦祖、靳雅敏、于新昌,1982.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地震学报,4,s5——61, [6] 许绍燮,1982.地震活动性图象述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3——29,地震出版社. [7] 析雅敏、于新昌、卢志刚,1987.河北地区近期地震危险性估计.华北地震科学,5,83——89, [8]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陈化成、顾瑾平、钟廷胶,1985,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58——67,地震出版社. [9] 罗积玉、邢瑛、苏显康、罗昌荣,1986_微机用多元统计分沂软件,256——273.四月!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于新昌、靳雅敏、孙迎,1985,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华北地震科学,3,4,52——59. [11] 岛崎邦彦,1982,远东板内、板块边缘和板块边界地震及应力的传递.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69——79,地震出版社.
[1]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由许多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S, 268——279,
[2] 汪素云、许忠淮,1985.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7,17——32 , [3] 成尔林,1982,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地震学报,4,136——148, [4] 华祥文,1980,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地震学报,2,130——146, [5] 李钦祖、靳雅敏、于新昌,1982.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地震学报,4,s5——61, [6] 许绍燮,1982.地震活动性图象述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3——29,地震出版社. [7] 析雅敏、于新昌、卢志刚,1987.河北地区近期地震危险性估计.华北地震科学,5,83——89, [8]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陈化成、顾瑾平、钟廷胶,1985,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58——67,地震出版社. [9] 罗积玉、邢瑛、苏显康、罗昌荣,1986_微机用多元统计分沂软件,256——273.四月!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于新昌、靳雅敏、孙迎,1985,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华北地震科学,3,4,52——59. [11] 岛崎邦彦,1982,远东板内、板块边缘和板块边界地震及应力的传递.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69——79,地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