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专辑序言
许忠淮, 郑斯华, 王椿镛
2016, 38(4): 509-510.
[摘要] [HTML全文] [PDF]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王椿镛, 段永红, 吴庆举, 王志铄
2016, 38(4): 511-549.
[摘要] [HTML全文] [PDF]
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
温瑞智
2016, 38(4): 550-563.
[摘要] [HTML全文] [PDF]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张肇诚, 张炜
2016, 38(4): 564-579.
[摘要] [HTML全文] [PDF]
大森-宇津定律的一种可能机制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胡才博, 蔡永恩
2016, 38(4): 580-589.
[摘要] [HTML全文] [PDF]
断层演化过程中的周期和非周期地震滑移及非地震滑移一维断层模型分析
解孟雨, 史保平
2016, 38(4): 590-608.
[摘要] [HTML全文] [PDF]
1976年唐山MS7.8地震同震及现今形变特征
武艳强, 黄立人, 陈长云, 朱爽, 金涛, 刘辛中
2016, 38(4): 609-617.
[摘要] [HTML全文] [PDF]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与地壳热结构关系研究
王健, 李春峰, 雷建设, 张广伟
2016, 38(4): 618-631.
[摘要] [HTML全文] [PDF]
由震源机制解推断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分段特征
杨雅琼, 王晓山, 万永革, 盛书中, 陈婷
2016, 38(4): 632-644.
[摘要] [HTML全文] [PDF]
1976年唐山MS7.8地震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调查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2016, 38(4): 644-655.
[摘要] [HTML全文] [PDF]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16年3—4月)
陈培善
2016, 38(4): 656-657.
[摘要] [HTML全文] [PDF]
x 关闭 永久关闭

召集人:丁志峰

特约主编:储日升  温增平  王伟涛  李俊伦  马强  张伟  任俊杰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致力于报道地震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震预测、灾害防御等多个研究方向。作为我国地震学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刊坚持严谨的学术标准,推动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科学支撑。多年来,《地震学报》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并被多家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现任主编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

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防震减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值此唐山大地震50周年之际,《地震学报》特邀丁志峰研究员为本刊组织纪念专刊,旨在回顾地震科学研究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历史进展,展示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投稿,专辑主要议题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地震活动性研究;

2)活动断裂研究;

3)区域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及孕震环境研究;

4)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5)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6)地震灾害研究。

本专辑稿件按照《地震学报》稿件流程进行评审,来稿经外审和主编审阅定稿后列入专辑发表。应征来稿投稿时选择“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栏目。

投稿网址:http://www.manuscripts.com.cn/dzxb

本专辑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3月30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地震学报》编辑部100081

电话:010-68729330

E-mail:dzxb79@126.com;   网址:www.dzxb.org


专辑特邀主编:张晓东、邵志刚、刘杰、蒋海昆、张永仙

 《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地震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均具有巨大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协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T1级期刊,并一直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数据库及有关文摘收录。《地震学报》创刊于1979年,现任主编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

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强震和严重的地震灾害促使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探索的社会需求进一步增加,《地震学报》一直是开展这类科学探索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与强震发生相关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前兆的科学探索,包括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更好应用与发展,本刊拟于本年度策划出版“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前兆”研究论文的专辑,特此进行征稿。本专辑征稿论文的研究区不局限于中国区域,论文的主要议题如下:

1、 区域、构造带以及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时空变化与地震前兆, 强震活动趋势;

2、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震学与介质参数时空变化与地震前兆识别;

3、 形变、电磁和流体(含地球化学)等地球物理观测的异常变化与地震前兆识别;

4、 新技术方法及其在各类地震前兆信息识别和提取中的应用;

5、 地震前兆机理,国内外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研究综述。

为组织好本论文专辑的征稿和审稿,《地震学报》特别邀请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晓东、邵志刚和张永仙研究员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和蒋海昆研究员作为专辑主编。现诚挚面向国内外地震科研领域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征稿。

本专辑稿件按照《地震学报》稿件流程进行评审,来稿经外审和主编审阅定稿后列入专辑发表。应征来稿投稿时选择“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前兆专辑”栏目。

投稿网址:http://www.manuscripts.com.cn/dzxb

本专辑投稿截止日期:2023年9月30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地震学报》编辑部100081

电话:010-68729330

E-mail:dzxb79@126.com;   网址:www.dzxb.org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迎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中国科协组织下,《地震学报》编辑部积极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活动。

我国科学家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具有优良传统的群体。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风范。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技界树立优良作风学风,《地震学报》编辑部特推荐科技部组织编辑出版的《科学家精神》丛书。该丛书从爱国、创新、奉献、求实、协同、育人等方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示了他们科学报国、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学风。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激励大家以这些科学家为楷模,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家精神丛书分爱国篇、创新篇、奉献篇、求实篇、协同篇和育人篇等六个分册,相应目录文件如下,供大家参考阅读。

科学家精神爱国篇-正文.pdf

科学家精神创新篇-正文.pdf

科学家精神奉献篇-正文.pdf

科学家精神求实篇-正文.pdf

科学家精神协同篇-正文.pdf

科学家精神育人篇-正文.pdf


地震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古今中外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灾害链事件,而地震灾害链具有种类多、链条长、致灾重、机理复杂等特点,且链条的中后部致灾往往尤为严重。这促使我们加强对各种地震灾害链的全方位研究,具体包括其链生作用与机理的研究,地震灾害链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天空地立体观测等高新技术在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理论、技术、方法、装备、标准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地震学报》特邀请:

许  冲  研究员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国  巍  教授   (中南大学)

陈  苏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何祥丽  助理研究员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为本刊组织“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进展”论文专辑。现诚挚面向国内外地震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征稿,主要议题如下:

1)地震灾害链生机理;

2)地震灾害链的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

3)地震灾害链应急响应与救援技术;

4)地震工程灾害;

5)人工智能、大数据、天空地立体观测等高新技术在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投稿网址:http://www.manuscripts.com.cn/dzxb

专辑稿件按照《地震学报》稿件流程进行,来稿经外审和主编审阅定稿后列入专辑发表。

投稿截止日期:2022 年12 月31 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地震学报》编辑部100081

电话:010-68729330

E-mail:dzxb79@126.com

网址:www.dzxb.org


召集人:薛梅 杨挺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地震学、地球物理等领域均具有巨大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内重要的中、外文检索数据库及有关文摘收录。学报创刊于1979年,现任主编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西太边缘海是在西太平洋边缘聚敛背景下发育的一系列海盆,如南海、东海、菲律宾海和日本海等,构造非常复杂,关于这一系列边缘海的成因提出了众多假说。近年来,随着国家“三深”战略的提出,深海研究如火如荼,一系列围绕海洋的研究计划已经、正在并将要展开,这些计划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和进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应用、展现地球物理在海洋尤其是西太边缘海研究的一些相关成果,《地震学报》特邀请薛梅副教授(同济大学)、杨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于有强副教授(同济大学)、夏少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徐亚副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宋海斌教授(同济大学)为本刊组织“海洋地球物理”论文专辑。现诚挚面向国内外地震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征稿,主要议题如下:

1、 海洋地球物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

2、 边缘海/大陆边缘/洋盆深部构造及形成演化研究

3、 海底灾害的地球物理研究

投稿网址:http://www.manuscripts.com.cn/dzxb

专辑稿件按照《地震学报》稿件流程进行,来稿经外审和主编审阅定稿后列入专辑发表。

投稿截止日期:2022年9月30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地震学报》编辑部100081

电话:010-68729330

E-mail:dzxb79@126.com 网址:www.dzx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