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ng Lingkong Niu Anfu Wu Lijunupdivloans.com sh advance same day a lucashadv. 2012: Conversion factors from volume to area strain in crustal strain observa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4(4): 476-486. |
陈沅俊,杨修信. 1990. 双衬套钻孔应变测量的计算[J]. 华北地震科学,8(4):80——89. 刘澜波,何世海,宁长平,刘北顺. 1986. 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观测网在京津地区安装[J]. 中国地震,2(4): 102——104.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2011. 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1(2):48——52. 欧阳祖熙, 张钧, 陈征. 2009. 地壳形变深井综合观测技术的新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 (11): 1——13. 潘立宙. 1981. 与地应力测量有关的几个公式的推导和讨论[M]//应力测量原理与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3——202. 邱泽华, 石耀霖. 2004. 国外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J]. 地震学报, 26(增刊): 162——168.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2005a.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5(1):118——122.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2005b.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J]. 地震,25(3):27——34. 邱泽华. 2010. 中国分量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发展重要事件回顾[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0(5): 42——47. 苏恺之,李海亮,张均,李秀环,马相波. 2003. 钻孔地应变观测新进展[M]. 北京:地震出版社:1——56. 王仁. 1979. 固体力学基础[M]. 北京:地质出版社:188. 张宝红. 2004. 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PBO)计划[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4(3): 105——108. 张宝红. 2010. 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中的钻孔应变观测设备[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0(增刊Ⅰ): 40——44. 张凌空,王广才,牛安福. 2011. 周期气压波对地壳应变场观测影响的若干因素分析[J]. 地震学报, 33(3):351——361. 周龙寿,邱泽华,唐磊. 2008. 地壳应变场对气压短周期变化的响应[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3(6):1717——1726. 未广重二. 1979. 地殻变動連續観測と埋入式歪計(Ⅰ)[J]. 测候时报,46(1——2):9——25. Evertson D W. 1977. Borehole strainmeters for seismology[R]//Rep.ARL——TR——77——62. Applied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Texas, Audtin, Texas: 1——141. Roeloffs E. 2010. Tidal calibration of 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 borehole strainmeters: Roles of vertical and shear coupling[J]. J Geophys Res, 115(B06405): 25. Sacks I S, Evertson D W. 1971. Sensitive borehole strain——rate meters[M]//Carnegie Institution, Washington Yearbook. Washington:Carnegie Institution, 68: 448——453. 陈沅俊,杨修信. 1990. 双衬套钻孔应变测量的计算[J]. 华北地震科学,8(4):80——89. 刘澜波,何世海,宁长平,刘北顺. 1986. 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观测网在京津地区安装[J]. 中国地震,2(4): 102——104.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2011. 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1(2):48——52. 欧阳祖熙, 张钧, 陈征. 2009. 地壳形变深井综合观测技术的新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 (11): 1——13. 潘立宙. 1981. 与地应力测量有关的几个公式的推导和讨论[M]//应力测量原理与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3——202. 邱泽华, 石耀霖. 2004. 国外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J]. 地震学报, 26(增刊): 162——168.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2005a.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5(1):118——122.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2005b.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J]. 地震,25(3):27——34. 邱泽华. 2010. 中国分量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发展重要事件回顾[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0(5): 42——47. 苏恺之,李海亮,张均,李秀环,马相波. 2003. 钻孔地应变观测新进展[M]. 北京:地震出版社:1——56. 王仁. 1979. 固体力学基础[M]. 北京:地质出版社:188. 张宝红. 2004. 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PBO)计划[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4(3): 105——108. 张宝红. 2010. 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中的钻孔应变观测设备[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0(增刊Ⅰ): 40——44. 张凌空,王广才,牛安福. 2011. 周期气压波对地壳应变场观测影响的若干因素分析[J]. 地震学报, 33(3):351——361. 周龙寿,邱泽华,唐磊. 2008. 地壳应变场对气压短周期变化的响应[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3(6):1717——1726. 未广重二. 1979. 地殻变動連續観測と埋入式歪計(Ⅰ)[J]. 测候时报,46(1——2):9——25. Evertson D W. 1977. Borehole strainmeters for seismology[R]//Rep.ARL——TR——77——62. Applied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Texas, Audtin, Texas: 1——141. Roeloffs E. 2010. Tidal calibration of 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 borehole strainmeters: Roles of vertical and shear coupling[J]. J Geophys Res, 115(B06405): 25. Sacks I S, Evertson D W. 1971. Sensitive borehole strain——rate meters[M]//Carnegie Institution, Washington Yearbook. Washington:Carnegie Institution, 68: 448——453. |
1. |
唐磊,邱泽华,李玉江,李瑜,樊俊屹.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近地表应力应变状态的判定与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5(01): 63-73 .
![]() | |
2. |
田韬,冯志生,王维,叶碧文. 基于四层钻孔模型的体应变潮汐因子差异性原因分析. 地震工程学报. 2021(01): 50-55+78 .
![]() | |
3. |
杨小林,储日升,危自根,盛敏汉,杨锦玲. 钻孔体应变对气压和固体潮响应的传递函数——以陕西地区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8): 2749-2765 .
![]() | |
4. |
张凌空,牛安福. 周期气压波对地壳岩石应变测量影响的理论解.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4): 1366-1370 .
![]() | |
5. |
张凌空,牛安福. 基于双衬套理论求解地壳岩石应变传递系数的探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4): 1525-1531 .
![]() | |
6. |
张凌空,牛安福.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井孔耦合系数的计算. 地震学报. 2015(01): 80-88 .
![]() | |
7. |
田韬,王俊菲,王维,郝永亮. 钻孔耦合对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Z2): 165-173 .
![]() | |
8. |
张凌空,牛安福. 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耦合系数的计算.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3029-3037 .
![]() | |
9. |
张凌空,牛安福.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参数k的计算. 中国地震. 2013(03): 335-3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