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WANG TIECHENG, CHE YONGTAI. 1989: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THE BEHAVIOUR OF UNDERGROUND WATER AND ITS RELATION WITH EARTHQUAKES IN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1(1): 90-97. |
[1] 王铁城,王国治,1984.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建设概述.国际地震动态,12:1——3,
[2] 汪成民、王国治、贾化周、李声荣、王铁城,1985.试论我国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布局原则.方法与效果,地震地质,7,2: 52——58, [3] 地下水动态清理攻关组,1985.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中国地}} 1, 1: 25——34, [4] 国家地震局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1985.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53,地震出版社. [5] 车用太,1984.井孔水位的微动态特征综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 18——22, [6] 郭一新、毛纪英,1988.井水位的降雪荷载效应.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16——219,地震出版社. [7] 卓明葆,1988.日本秋田地震(Ms=7.7)引起的我国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0——205,地震出版社. [8] 车用太、朱清钟、黄鹏飞,1988.福建汤坑群井水位固体潮与地震波特征.地震地质, 10, 1: 85——92. [9] 汪成民、卓明葆、郭一新、程艾华、靖继财、冯运才、吴和梅,1983.地震引起的深井水位振荡现象.地震,2:34——38. [10] 车用太,1987.监测现代地壳应力动态的一种途径.现代地壳运动研究(3),118——126,地震出版社. [11] 贾化周、万迪坤、董守玉、王信、王永林,1982.唐山地震地下水位趋势异常分析.地震,2, 2——5 [12] 黄祖彭、黄振义,1988.地下水动态观测条件的清理攻关总结.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169——175地震出版社. [13] 鱼金子、谷圆珠,车用太,1987,塔院井水位微动态异常信息的识别与分析·华北地震科学,5 4: 32——40, [14] 汪成民,张国民、梁鸿光,1988.地下水位同震、震后阶变与应力转移.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6——210,地震出版社. [15] 刘澜波、郑香媛,1985.井水固体潮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地震,1: 7——11. [16] 车用太、杨会年,1985.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机理的探讨.地震地质.7. 3.43——50, [17] 车用太、朱清钟,1986.汤坑水压致裂试验的井孔水位动态观测与研究.地震. 6: 9——17, [18] 车用太,1987.地下水位的地下核爆炸效应及其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 7——12. [19] 车用太、朱清钟、鱼金子、桂愉侬,1987.韶山车站SK 36井孔水位对列车荷载作用的反映.地震,5:19——24 [20] 郭增建、秦保燕、冯学才,1974.从震原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地球物理学报,17, 99——105 [21] 冯学才,1981.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两种物理机制.地震科学研究,4: 8——13. [22] 汪成民、罗光伟、石锡钟,198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异常动态与岩体裂隙演变.地震科学研究,4:1——7, [23] 田竹君、谷圆珠,1985,地下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地震地质,7, 3:51——59. [24] 杜品仁,1987.北京塔院井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地震地质,9,1: 85——89. [25] 侯茂生,1984.苏10井水位与应力应变的关系.地震学报,6,90——97, [26] 丁仁杰、黄才中,1985.用苏03井水震图测定全球大地震震级的初步研究.地震学刊,3: 43——48, [27] 陈正品、靖继财,1987.山东井水振荡特征与地震关系初步研究.地震研究,10, 3: 297——309, [28] 刘澜波、郑香媛,1985.由深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确定的液态地核动力学效应.科学通报,20. 1567——1570
[1] 王铁城,王国治,1984.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建设概述.国际地震动态,12:1——3,
[2] 汪成民、王国治、贾化周、李声荣、王铁城,1985.试论我国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布局原则.方法与效果,地震地质,7,2: 52——58, [3] 地下水动态清理攻关组,1985.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中国地}} 1, 1: 25——34, [4] 国家地震局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1985.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53,地震出版社. [5] 车用太,1984.井孔水位的微动态特征综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 18——22, [6] 郭一新、毛纪英,1988.井水位的降雪荷载效应.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16——219,地震出版社. [7] 卓明葆,1988.日本秋田地震(Ms=7.7)引起的我国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0——205,地震出版社. [8] 车用太、朱清钟、黄鹏飞,1988.福建汤坑群井水位固体潮与地震波特征.地震地质, 10, 1: 85——92. [9] 汪成民、卓明葆、郭一新、程艾华、靖继财、冯运才、吴和梅,1983.地震引起的深井水位振荡现象.地震,2:34——38. [10] 车用太,1987.监测现代地壳应力动态的一种途径.现代地壳运动研究(3),118——126,地震出版社. [11] 贾化周、万迪坤、董守玉、王信、王永林,1982.唐山地震地下水位趋势异常分析.地震,2, 2——5 [12] 黄祖彭、黄振义,1988.地下水动态观测条件的清理攻关总结.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169——175地震出版社. [13] 鱼金子、谷圆珠,车用太,1987,塔院井水位微动态异常信息的识别与分析·华北地震科学,5 4: 32——40, [14] 汪成民,张国民、梁鸿光,1988.地下水位同震、震后阶变与应力转移.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下水分册),206——210,地震出版社. [15] 刘澜波、郑香媛,1985.井水固体潮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地震,1: 7——11. [16] 车用太、杨会年,1985.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机理的探讨.地震地质.7. 3.43——50, [17] 车用太、朱清钟,1986.汤坑水压致裂试验的井孔水位动态观测与研究.地震. 6: 9——17, [18] 车用太,1987.地下水位的地下核爆炸效应及其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 7——12. [19] 车用太、朱清钟、鱼金子、桂愉侬,1987.韶山车站SK 36井孔水位对列车荷载作用的反映.地震,5:19——24 [20] 郭增建、秦保燕、冯学才,1974.从震原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地球物理学报,17, 99——105 [21] 冯学才,1981.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两种物理机制.地震科学研究,4: 8——13. [22] 汪成民、罗光伟、石锡钟,198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异常动态与岩体裂隙演变.地震科学研究,4:1——7, [23] 田竹君、谷圆珠,1985,地下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地震地质,7, 3:51——59. [24] 杜品仁,1987.北京塔院井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地震地质,9,1: 85——89. [25] 侯茂生,1984.苏10井水位与应力应变的关系.地震学报,6,90——97, [26] 丁仁杰、黄才中,1985.用苏03井水震图测定全球大地震震级的初步研究.地震学刊,3: 43——48, [27] 陈正品、靖继财,1987.山东井水振荡特征与地震关系初步研究.地震研究,10, 3: 297——309, [28] 刘澜波、郑香媛,1985.由深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确定的液态地核动力学效应.科学通报,20. 1567——1570 |
Zhang Zhaocheng, Zhang Wei. 2016: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feasibili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8(4): 564-579. | |
2004: 华东地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初步研究.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6(2): 223-2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