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1984: THE RELATIONS BETWEEN A RISED AND FALLEN SEIS- MICITY AS WELL AS THEIR COMBINED INTEGRATED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USING LOGICAL ALGEBR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6(4): 440-454. |
[1] 时振梁、环文林、曹新玲、武宦英、刘耀武、黄玮琼,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7, 1,1——13,1974.
[2] 刘鼎文,地震预报对策的研究,地震研究,6, 2, 197——210, 1983, [3] 刘鼎文,关于甘、宁、青、新四省(区)强震年度危险性的逻辑函数判定,西北地震学报,5, 4, 20——26, 1983, [4] Ma Zongjin, The Main Seismotectonics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s (Absttac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tinental Scismicity and Tarthquake Prediction, September 8——9.1982. Rcijinq. China. [5] 陈俊亮,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1980. [6] 胡福民,大地震事件的一个可能的天文因素—太阳光球磁场,地球物理学报,25,3,270——275, 1982, [7] 严佩岚、茅志祥,关于地球内部核反应是地震源动力的问题(综述),国际地震动态, 2, 8——10, 1982, [8] 郝书俭、高华根、王春华,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地球物理学报,25, 3, 264——269, 1982 [9] 罗焕炎,从大陆地壳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的成因和机制,地震地质,1, 1, 1——10, 1979. [10] 梅世蓉,地震综合顶报的必要性与展望(综述),国际地震动态,6, 1——3, 1982. [11] 吴佳翼、郁曙君、何淑韵,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地球物理学报, 22, 4, 415——438, 1979. [12] 罗平、陈立德,缅甸地震与我国云南西部地震的相关性,地震研究,4,1,87——93, 1981. [13] 黯芬'我国西南地区'级以上强震前中‘虽地震分布图象及滇缅地震的呼应关系,地震研究,4, 3, 275——281,1981. [14] 李启斌、肖兴华、李致森,中国大陆强地震与地球自转角速度长期变化关系的初步分析,地球物理学报,16,71——80, [15] 王碧泉、杨锦英、王春珍,大震前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地震学报,4, 2,105——115,, 1982, [16] 王碧泉、马秀芳,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强震发生的动力因子,地震学报,5, 3, 257——267, 1983 [1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05页,人民出版社,1971, [18] 刘鼎文,地震预测若干基本问题的辩证思考,贵州社会科学,4, 18——23,1983.
[1] 时振梁、环文林、曹新玲、武宦英、刘耀武、黄玮琼,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7, 1,1——13,1974.
[2] 刘鼎文,地震预报对策的研究,地震研究,6, 2, 197——210, 1983, [3] 刘鼎文,关于甘、宁、青、新四省(区)强震年度危险性的逻辑函数判定,西北地震学报,5, 4, 20——26, 1983, [4] Ma Zongjin, The Main Seismotectonics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s (Absttac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tinental Scismicity and Tarthquake Prediction, September 8——9.1982. Rcijinq. China. [5] 陈俊亮,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1980. [6] 胡福民,大地震事件的一个可能的天文因素—太阳光球磁场,地球物理学报,25,3,270——275, 1982, [7] 严佩岚、茅志祥,关于地球内部核反应是地震源动力的问题(综述),国际地震动态, 2, 8——10, 1982, [8] 郝书俭、高华根、王春华,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地球物理学报,25, 3, 264——269, 1982 [9] 罗焕炎,从大陆地壳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的成因和机制,地震地质,1, 1, 1——10, 1979. [10] 梅世蓉,地震综合顶报的必要性与展望(综述),国际地震动态,6, 1——3, 1982. [11] 吴佳翼、郁曙君、何淑韵,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地球物理学报, 22, 4, 415——438, 1979. [12] 罗平、陈立德,缅甸地震与我国云南西部地震的相关性,地震研究,4,1,87——93, 1981. [13] 黯芬'我国西南地区'级以上强震前中‘虽地震分布图象及滇缅地震的呼应关系,地震研究,4, 3, 275——281,1981. [14] 李启斌、肖兴华、李致森,中国大陆强地震与地球自转角速度长期变化关系的初步分析,地球物理学报,16,71——80, [15] 王碧泉、杨锦英、王春珍,大震前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地震学报,4, 2,105——115,, 1982, [16] 王碧泉、马秀芳,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强震发生的动力因子,地震学报,5, 3, 257——267, 1983 [1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05页,人民出版社,1971, [18] 刘鼎文,地震预测若干基本问题的辩证思考,贵州社会科学,4, 18——23,1983. |